最近有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蔚来公布财报,单季亏损居然高达62亿元人民币。62亿是什么概念?按平均车价40万来算,得卖15万台车才能把这个窟窿填上。问题是,蔚来一个季度才交付3万台车。你说离谱不离谱?亏损幅度直接超过营收两倍。网上的讨论瞬间就炸了,什么“烧钱大王”“新能源玩不下去了”的声音满天飞,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蔚来是不是快要破产了。
但等一下,这个数字真的“这么不正常”吗?亏损62亿背后,到底是烂账、还是策略?我们慢慢拆开来看。
先看数据。蔚来的营收是206亿,毛利率只有6.4%。简单说,每卖一台车,蔚来只能赚大概2.5万块钱。而它电动车的成本——研发、生产、营销等等,每台车起码要花个50万。这里就出现了一种看着“很吓人”的结构:明明车已经卖到40万以上的高端价格,但毛利率依然低得可怜。对比特斯拉,那边毛利率30%起步,一台车毛利直接能顶蔚来四五台。再看蔚来的研发投入,直接37亿,比它毛利润还多。这些账一捋下来,好像亏损就是个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上。
但我们得先别着急下结论,亏损这么大,真的就等于“玩不下去”吗?往下拆一下,这种局面其实并不是行业里独有的现象。
首先,新能源车企里这种亏损规模并不稀罕。理想去年单季也亏过30亿,小鹏更惨,毛利直接负的。很多人会拿传统车企来对比,说人家丰田、大众都能年赚千亿,新能源车企是不是太不争气了?但问题是,新能源目前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先别说市场竞争激烈,光是技术门槛就相当高。电池、自动驾驶、整车平台,这些东西不像传统燃油车,成熟度高、改改设计就能出新款。新能源车企必须靠研发堆优势,拼命烧钱才可能有技术迭代。蔚来烧37亿研发,这钱不是乱花的,它背后是ET7、ET5的换代,还有自动驾驶和换电站的布局。这个钱,花得值不值,得过几年看结果。
再说账期问题。蔚来的亏损里,还有一部分的“结构性原因”。新能源车企的主力车型,通常都是通过融资租赁或者分期付款售出。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扩大用户群,但坏处就是账期会拉长。换句话说,账面上看着是亏的,但现金流其实并没有那么紧张。蔚来手里握着300多亿现金储备,不是随时能破产的那种状况。
另外一个关键点,是对比传统车企的盈利模式。丰田、大众这些巨头为什么赚钱?它们的主力车型早就成熟,生产线固定,供应链稳定,车型开发成本早就摊薄。而新能源车企呢?从平台到每一个零部件,它们得自己重新造。再加上换电、直销模式,蔚来还得跑马圈地布局基础设施。这些钱,传统车企十年前就花了,现在当然可以轻松赚钱。
那问题来了,蔚来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从财报里看,它的亏损并不是因为销售环节,而是集中在研发和基础设施上。换电站布局超过1000座,自动驾驶技术也开始落地。这些动作看着烧钱,但本质上是战略性的投资。蔚来不是在靠“卖车赚钱”,它是在靠“生态布局”拉长后期盈利链条。换电站就是个典型例子,它不仅能增加用户黏性,还能帮蔚来节约长期的电池成本。换句话说,亏损是蔚来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做不好。
不过,这种烧钱策略也不是完全没风险。蔚来的当务之急,是能不能撑到盈利拐点出现。如果换电模式失败、技术研发没能领先,62亿的季度亏损就可能真的变成无底洞。但从行业角度看,蔚来的生态布局是目前最全面的之一。它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产品和技术支撑。别人能不能跟得上,才是未来的关键。
所以,62亿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新能源车企的烧钱背后,本质上是对未来市场的押注。你可以质疑这个模式能不能成功,但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去定义它是不是“乱花钱”。与其盯着眼前的亏损数字,不如看看蔚来接下来怎么走。它的产品、技术、生态,能不能带来持续的优势,才是决定它命运的关键因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