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自行车是广泛使用的自行车类型之一,其特点在于主动轴上装备了三个齿轮,分别具备48、36、24个齿;而后轴上则有四个齿轮,齿数分布为36、24、16、12。需注意的是,由于7档和8档的齿轮尺寸过小,可能会影响链条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变速器通常不会使用这两个档位。同样地,3-1档也由于链条倾斜角度过大而较少使用。如果长时间不需要骑行,建议将档位调至1-8,这样可以确保前后齿轮均处于最小状态,有助于延长后拨弹簧的使用寿命,但请注意,1-8档并不适合骑行时使用。
当骑行者向前踩踏脚踏板时,变速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如下:链条会带动飞轮向前旋转,飞轮内部的齿与千斤相互配合,从而将飞轮的转动力传递至芯子。随后,芯子会驱动后轴和后轮进行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前进。当停止踩踏时,链条和外套会停止旋转,但由于惯性的作用,后轮仍会带动芯子和千斤继续转动。这时,飞轮内齿会产生相对滑动,并发出“嗒嗒”的声音。如果反向踩踏脚踏,外套会反向旋转,进而加速千斤的滑动,使“嗒嗒”声变得更加急促。
多级飞轮的设计是在单级飞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飞轮片的数量,并与中轴上的链轮相结合,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传递比,从而实现自行车速度的调节。齿轮分为前齿轮和后齿轮两部分,前齿轮通常有三个,山地车的齿数范围大致在22至44之间,而公路车则通常较大,最大可达52齿;后齿轮一般有8至10个,山地车的齿数范围从9至36个不等,公路车则在9至26个齿的范围内。公路车的前齿轮较大、后齿轮较小,这是因为公路车追求更高的速度,而山地车则相对更注重稳定性和爬坡能力。
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可以通过物理模型进行解释。例如,当齿数为48时,其周长也为48。设中轴半径为r1、后轴飞轮半径为r2、脚蹬长为r3、车轮半径为r4。在一个由两个圆和一条链条组成的模型中,这两个圆的线速度是相等的,而角速度与半径则成反比关系。如果设人脚在脚蹬上的线速度为v,那么中轴r1的速度v2与v的比值等于r1与r3的比值,即v2=r1v/r3。在另一个由两个相互嵌套的圆组成的模型中,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关系,因此车轮的速度v4与v2的比值等于r4与r2的比值,即v4=r1r4v/r2r3。自行车的最大速度即为车轮的速度v4。由于v、r3和r4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之间的比值可以通过r1/r2与r1'/r2'的比值来计算。具体来说,最大速度对应的是48/14的比值,而最小速度则对应38/24的比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