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路上的电车越来越多了。
我一个亲戚,前阵子换车。特意表明不想要新能源汽车,只想图个安稳。可真到了4S店,却发现身边围着的人,全都在围绕着电车,聊着续航,聊着智驾,聊着哪个车现在还能获得补贴。
谁能料到,中国竟会如此迅速地将电车推至全球第一。
去年11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我们国家2023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关键是不是累计,是年度产量,也就是说,全球第一个一年干到这规模的国家,是中国。
这事连欧美日估计都没算到。日本乃是丰田的大本营,德国拥有大众、宝马哪一个不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厂,其底子之厚。
不过结果却是他们仍在为混动路线而争执不下,中国的电车却已然直接驶入了快车道,将他们远远地甩在了半条街之后。
我回头翻了下数据,发现这事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4年,中国新能源车的年产量只有7.8万辆这个数字跟有些车企单个车型的生产规模差不多。不过呢到了2023年,这个数值一下子就涨到了950多万辆,而且在年底的时候,很轻松地就突破了1000万辆这个关口。中汽协说,从2015年起,中国已经连续9年稳稳地占据全球首位,成了当之无愧的全球电动大咖。
一方面政策的确未曾停止过。每年都施行补贴行动,把购置税减为一半,这直接让人们把尝试购买电车这件事,变成只要能够不买油车就坚决不买。尤其在2023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公布的政策,更是将免征购置税政策延续至2025年。
但政策仅仅只是一个开头,真正能够让市场变得火热起来的,是这东西确实很厉害,能够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如今一辆十几万的国产电车,L2辅助驾驶、智能语音、OTA升级全都已经具备,弄得外国人一看到这样的配置,就感到头皮一阵阵发紧。在2023年,中国出口新能源车达到120.3万辆与之相对的是,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7.2%几乎相当于增长了一倍多。
全球动力电池的前十名当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家。宁德时代呢,一个企业,其份额就足够令人感到惊恐的。整车方面、电控领域、电池产业,全部都是国产来提供货物。关键在于,这些核心的部件都不再会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换句话说,中国是将整条产业链牢牢掌控在手中。
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意识到的关键:配套体系真的已经跑通了。
现在全国有多少充电桩呢?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总量已超过800万台,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充换电网络体系。你在市区驾驶电车,停车的同时便可以顺带完成充电,与几年前不同,那时开电车出趟远门,还要做精心做攻略去哪里充电。
从这几年车市的肉搏战也看得出来。
油车这边,BBA开始掉队,自主品牌,咬着咬着,就干上来了。比亚迪从早期被嘲为山寨到现在打出了全球最畅销新能源车的王冠。蔚小理尽管各有起落,但是在智驾、体验上不断地往上卷。
哪怕是问界和小米,入场时间都不早,不过都敢喊出超越特斯拉的口号。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曾经谈到,从2009年十城千辆启动到2018年年产销量达到百万规模,这一过程,整整持续了十年;接着在2022年突破500万辆大关,仅仅花费了四年时间;再到2023年成功跨越1000万辆的门槛,居然只用了两年而已。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确实显得异常迅猛。
但讲到底,这速度不是凭空来的,是赶上了天时地利。
第一疫情之后,全世界供应链迎来了一场大洗牌。不过中国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不仅稳住了芯片与电池的供应,还成功保住了产能。
第二智能化与电动化同步推进,车企们纷纷进行集体科技转型,不同于欧美那般存在混动犹豫症的情况;
第三就是用户自己用脚投票。你说十年前谁信十几万就能买到自动开车、手机操控、家里充电的车?
而且中国新能源车的国产率和自给率远超其他国家。欧洲还在为电池原材料发愁,美国还在补贴特斯拉建厂,我们已经能出口整车到泰国、挪威、巴西了。
但有件事我始终放心不下:
今年1到10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39.6%而在乘用车新车中,新能源连续4个月,超越了油车,不过离真正的全面新能源化,尚有一段距离。
尤其在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这波电车革命,远远尚未普及到最底层。谁来处理低线市场的充电事宜?谁来承担老旧小区和二手电车的残值忧虑?
但我相信1000万辆绝不是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