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总这话一出,电动车界的朋友圈炸开了锅。
说什么“造小车没技术壁垒,不挣钱就干掉”,听得我差点以为他在直播间玩梗呢。
这不,刚把“电车不能越野,要慢”挂嘴边,就紧接着放出这么扎心的弹幕,让人忍不住想问:这是卖理还是挖坑?
你真敢做个月销破万的小车试试呗!
结果却是“不赚钱直接退场”,转身比过山车还带劲。
先别急着喷,我们来扒一扒这戏到底咋回事。
长城旗下欧拉系列,那些黑猫白猫好猫们,可爱归可爱,但销量始终不给力,年轻人钱包像铁了心似的纹丝不动。
隔壁吉利星愿偷偷摸摸地就冲破4万+月销大关,这差距明显到让人怀疑人生——同样是A0级纯电,为啥一个跑不过另一个?
再聊那句“没技术壁垒”,你敢信?
小型电动车看起来简单,小巧玲珑,但背后藏着满满科技和成本战术,比如动力系统、电池管理、安全设计,还有年轻消费者最爱的智能配置,每一样都不是随便拼拼凑凑能搞定的活儿。
说它没有门槛,这话听上去,比喝了一瓶七喜还要刺激。
换个角度讲,要是这个市场真的有天花板,那肯定不是因为没人懂技术,而是在于品牌没找到对味儿的钥匙——精准定位目标用户、把产品细节打磨成匠心杰作,再加上营造一种让年轻人情感共鸣爆棚的品牌氛围。
这三者缺一不可,不是什么利润表上的数字能轻松划清界限。
咱们扯扯销量吧,1万台/月也许算不上神迹,却至少证明有人买账,是企业存活下来的基本呼吸。
如果连这一口气都喘不过来了,还喊着“不赚钱干掉”?
简直就是泥潭里挣扎半天最后宣布投降。
但现实往往复杂得多,现在不少国产品牌眼巴巴盯着这块肥肉,因为未来十年,小型纯电依然潜力无限,只等谁真正读懂用户需求,抢占那个制高点罢了。
坦白说,从某种程度来看,这话语里透出的更多是一股焦虑:怕投入产出比翻船,又担忧竞争对手甩自己几条街。
在成年人的江湖,没有圣诞老人,全靠自身硬实力。
如果只想着靠“大哥”的身份挥挥手,把困难全赖外部环境或者所谓不存在的技术门槛,大概说明战略思维还嫩,一副侥幸心理挂脸上。
另一方面,也有声音冒出来吆喝,说小型纯电领域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压榨利润空间,看各家主推车型频繁打折促销就知道皮薄肉嫩。
在这种背景下,继续亏钱烧火显然是不明智甚至脑壳进水。
因此,有建议集中资源砸向SUV或新能源平台,以期实现规模效应和盈利双赢。
从商业逻辑来说,这条路稳当靠谱,更符合资本游戏规则。
但事儿从不会非黑即白。
当吉利星愿凭借灵活定位和扎实工艺成功突围时,你不得不停下来琢磨,是不是自己太保守、跟不上时代脚步?
毕竟,小众与大众之间永远充满博弈,要么深耕细作筑护城河,要么烧钱搏曝光,否则分分钟沦为炮灰。
“敢于试错”“善于调整”应该成为每家厂商必修课,而非坐拥资源自嗨,更别忘新能源汽车浪潮早已掀起惊涛骇浪,不进则退如履薄冰。
顺带聊聊那些创业者,为啥乐此不疲跳入这个坑?
答案绝不仅仅是数据游戏,他们相信科技赋能搭配创新营销,可以重新定义价值链,把传统观念狠狠颠覆。
有时候,一个行业需要的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分析,更需要热血沸腾、有血有肉的人推动变革。
不然只能原地踏步,看别人演绎奇迹,自个儿被历史遗忘淹没其中。
网友们嘛,总喜欢拿放大镜照别人家的芝麻,却忽略自家西瓜裂缝;吐槽之前,好歹先审视一下自己的短板,对吧?
想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足球赛场上的经典瞬间。
比如那届世界杯决赛,两支势均力敌球队因战术失误葬送冠军梦。
同理,在汽车圈也是如此——哪怕研发团队顶尖,如果方向选错或者策略犹豫,被对手趁虚而入完全可能。
当年梅西领衔巴萨末期,各种打法轮番上阵,总教练压力山大,到头来辉煌褪色。
这告诉我们,无论哪个领域,“技多不压身”,合理调兵遣将才是真王道。
而且任何产业都有无数未知变量,需要拥抱变化,用智慧驾驭前行,否则迟早被淘汰名单刷掉名额!
所以啊,看待魏总的话不能光停留在嘲讽层面,它其实反映了一部分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对残酷竞争产生的一种迷茫与焦虑。
一方面渴望快速获益,一方面又畏惧风险挑战,这是很多玩家共同经历的发展烦恼。
而消费者呢,总爱用数字盖棺定论,好像买辆车就是给人生画句号,其实每次失败背后都有宝贵经验值得学习。
不妨换个角度,多点耐心,对整个生态形成更全面理解。
同时期待更多厂家鼓起勇气,用实际行动证明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那么,你觉得呢?
这场新能源“小车大战”会不会比球场上的逆转故事更精彩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