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几家欢喜几家愁”,用来形容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非常合适。

回顾过往,合资品牌市占率一直居高不下,最高占比甚至超过了70%。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认可,结合当时较为弱势的中国汽车工业,让合资品牌迅速发展。时过境迁,伴随近几年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新能源渗透率持续走高、价格战不断升级及消费市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旺盛需求,市场环境正发生着巨变。

以刚刚过去的2025年3月来看,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占率已不足25%。面对如此巨幅的萎缩,若想保住市场,如何重拾国内消费者的关注,是摆在每个合资品牌面前绕不开的课题。4月23日上海车展正式开幕,作为2025年的第一个A级车展,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2025我在上海车展#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回到过去,合资品牌绝对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不少消费者都把能开上一辆合资品牌的汽车,作为自己奋斗的小目标。

可是,此情此景早已一去不复返,问界、小米等新晋品牌成了现在的“香饽饽”。 大家可以在商场闲逛时顺便看车,手机上下单,实时掌握车辆的生产进度,之后等着新车到手即可。曾经备受追捧的合资品牌,虽然通过直播或是社交平台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难达到商场体验店的效果。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除了购物体验上的差异,产品体验的差异更大。过去大家更愿意选择合资品牌,除了品牌本身之外,更多是因为产品带来的先进科技、出色体验以及可靠品质,你也可以把这些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情绪价值”。

当传统合资品牌车型还未标配一键升降时,这些新晋“香饽饽”已经把各种各样新鲜“玩意儿”一股脑搬上车了。毫不夸张的说,当你坐在一台新品牌车型的驾驶席,甚至连“挡把”都找不到的时候,这种感官上的刺激和认知上的冲突,足以激起你的好奇心。一旦你对“新车”形成了“刻板”印象,再去看合资品牌的新车,只会觉得一切都索然无味,进而在脑子里冒出两个字——不值。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这两个字的份量可不轻,消费行为虽然没有那么多理性可言,但本质是一场对等的交易,你觉得“值”要比实际上“值”更重要。很显然,合资品牌曾经的定价,放在当下市场,已很难打动消费者,进而导致后续疯狂的以价换量,来保住市场份额。但我们都知道,用低价换来的市场并不持久,对于品牌也是一种重伤。

说到底,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普遍滞后,技术迭代的速度更是落后于中国品牌。当消费者逐渐“祛魅”,留给合资品牌的市场还会剩下多少呢?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过去,部分“中国特供车”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导致不少人对“中国特供”车敬而远之。事实上,那些针对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汽车产品,确实比全球车型更受欢迎。

当然,造成这一情况也有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有两个,其一是当时市场竞争不够激烈,再就是合资车企的中方团队不具备话语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结果虽然让部分消费者不爽,但也算合情合理,毕竟在技术实力上,我们确实存在差距。

不过,这一状况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变化。毫无疑问,当下的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引领全球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去年11月27日,大众与上汽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双方宣布至2030年,将向市场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新车包括8款纯电动车型、3款插电式混动车型,并将首次推出2款增程式车型。

今年3月17日,大众与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1款燃油车型。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同一日,宝马中国与华为终端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宝马在中国将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包括BMW数字钥匙、HUAWEIHiCar和MyBMWApp在内的数字化服务,基于HarmonyOSNEXT开发多元化智能应用与功能,聚焦高频场景需求,为华为鸿蒙用户打造无缝衔接的全场景智能体验。

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卢晓也曾公开表示:“从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车型的产品定义将由上汽通用和泛亚自己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

这些即将在市场上推出的“中国特供车”,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便利需求,而且在智能化技术上也将领先于同时期的海外产品。当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说出“在中国,为中国”这句话时,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阶段性胜利。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从合资品牌发布的重磅新车中不难发现,强化本土研发已成为合资品牌加速转型的新趋势。

比如全新换代的奥迪A5L,无论是一汽奥迪还是上汽奥迪,两款A5L同时国产并在智能辅助驾驶硬件上均搭载了双激光雷达。

奥迪和上汽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AUDI E5 Sportback也在车展上首发亮相,通过两地同步开发模式成功将研发周期缩短30%,从侧面证明了本土化研发的重要性。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继与阿里巴巴达成AI大语言模型战略合作后,宝马再度深化本土AI生态布局,宣布接入DeepSeek。车展前夕,宝马还用新世代驾趣概念车驶上54度斜坡,大秀智能驾控方面的强大技术实力。

丰田的bZ铂智家族,也是本土研发团队主导的车型;全新奔驰CLA L电动车也选择将豆包AI融入车机系统;大众品牌发布了首款增程全尺寸SUV概念车ID.ERA,更是大众首次涉足增程混动市场;别克的全新GL8陆尚,搭载了别克全栈自研的“真龙”插混系统,让GL8具备了续航超过1400km的能力;同时支持纯电和增程系统的马自达EZ-60,48小时盲订超过10000辆。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可以看出,各大品牌都在试图找到更适合自身的本土化方式,扬长避短来实现“1+1>2”的双赢局面。换句话说,通过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合资品牌不仅可加速完成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还有望重新赢取中国市场的青睐。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中国汽车的市场变革,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合资品牌从昔日的"引领者"逐步成为"追赶者",这背后印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当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袭来,消费习惯和固有认知被不断打破,传统合资车企已到了不得不破局的关键节点。

从大众布局增程式系统,到宝马深度融合鸿蒙生态,再到丰田、通用等品牌将产品定义权交由中国团队,这场产业变革的大浪潮已不可逆转。不再是单纯的增加轴距或配置,而是从研发体系、技术标准、服务体验等方面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当"在中国,为中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那些正加速推进本土化的合资品牌,或许能借助中国强大的创新力助力产业升级,并以此为契机赋能全球市场的长远发展。

车展观察|“巨人”破局,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