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动车限速,我最近亲身经历了个挺尴尬的事。李博然,他家在朝阳区小红门,一个早上骑车上班,被交警叫停了。原因是他给电动车改装了个远光灯,还有偷偷解限速,最高时速蹭到了50公里。上了罚单,人有点懵,毕竟5年骑下来,他觉得自己这车稳稳当当的。可交警说,不行,违法了,罚500到1000元不等,还得恢复原状。
李博然问我:改个灯能罚这么狠?解限速到底是不是大问题?我没细想过,猜测改灯主要是安全考量,毕竟乱装灯光影响别人视线,但具体细节没见官方细说。这让我想起一位修理工说过,旧款电动车其实技术经过多年考验,维修方便,零件随手找,成本也低得多。新国标车呢?金属多,塑料少,涨价600块起。这价格差距,让不少人放弃买新标车,跑去买解限速的旧款。
有趣的是,刚看了笔记,李博然家的那辆老款车前灯已经停产,唯一能买到的还是老款零件。卖家告诉他,新的合标车还没大规模上线,商家债权好像压在他们手上。既然新车不能随便改速,且带断电保护,这让部分用户感到不自在。在城区里25码其实够了,别整那么多警报声,滴滴滴烦死了。同事这样说。
你有没有想过,电动车限速和机动车限速差距咋就这么大?机动车辆能开到200以上却能上路没啥限制,这不是双标吗?这背后,是不是交通规划和使用场景的差别?机动车的体积和速度需要更复杂的空间管理,没错,车道宽停车位啥的,也得多些地方铺开,坏处是占地太大。相比之下,电动车这种轻巧的,限速25km/h其实是为了减少事故概率,但没有配套的路权和环境,那限速也只能算个数字了。
说到这一点,供应链层面我觉得挺好理解的。就像做饭,原料贵了,菜肯定得涨价。新国标电动车用金属多了,塑料少了,相当于把之前的便宜调料换成高档食材,做出来的饭味道更好但成本更高。厂家想把价格传导给消费者,卖旧款车的反而省掉了高材质料,还能顺便加装破解限速装置,这几乎是黑市行为,风险和利润并存。
我之前说旧款车技术落后,这话有点over了。细想起来,好多旧车技术稳定,适配本地需求,也难怪老用户更愿意买个熟悉的。新国标车虽然规范,但新技术难免还没完全落地,用户体验和成本都得磨合。对了,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服那些一心想买旧款解限速的人,既合理又不违法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我的临场小计算:假设李博然每周骑车上班五天,每次10公里,按他的估算旧款车维修成本低4成,假如新车一年多花300元维修费,旧车一年省得不少。但一旦被扣车罚款,几百块就没了,还得拖车费啥的,这就算是割肉式的省钱了。
同价位车型的差别很明显。丰台区一家门店里,一款卖1万元的旧款能解速到50km/h,还有一款新国标车同价但锁定25km/h,还不允许私自拆改。李博然同事直言:咱是通勤嘛,速度快点爽啊,新车这限制感觉简直是在玩命折腾。
供应链端还有个微妙的博弈。厂家统一新国标标准,就好比做衣服统一尺寸。旧款车是非标,可以随意调整,像裁缝随便改衣服长度,满意度高但不规范;新国标车则是严谨统一尺码,耐看但不自由,这在短期内是市场阵痛,因为非标车库存还没消化完,消费者又不愿为标准买单。
说到疑问,你觉得新国标车那种超速断电会造成实际安全隐患没?断电突然,刹车距离拉长,真刀真枪的路上,大家反倒更担心这个。我个人是觉得,限速25码够大多数市区了,问题是城市规划完全没跟上步伐。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占用,骑车没路走,你逼着人家上机动车道,还怕超速,这不矛盾吗?
至于保有量,据我估算,全国电动自行车大概3.8亿辆,非机动车总数超过7亿。我朋友在政策部门套话说,机动车保有量虽然数据公开,但每辆车静止和行驶间都得50平米以上空间,想想地铁站和停车场占地程度,一车道能跑多少非机动车?这不光是法规问题,实操下来根本没路权分配保障。
还有人问,多少次新国标了?我告诉你,2018年那版就不让改速,限速这招老早来了,但破解技术也早年间就层出不穷。打击力度这次看样子加大了,但技术对付技术,跟老鼠和猫的游戏没完没了。
那为啥有人愿意多花钱买旧款解锁版,反而让旧车涨价?直白点说,旧车是稀缺资源,能合法不限速就成香饽饽了。相比新标车的规规矩矩,买旧车是买了自由和实用,哪怕带点风险。你说这样的市场生态正常吗?
最后想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限速已经成为硬性规定,城市道路资源却不够用,不给非机动车合理路权和安全环境,这限制还有意义吗?还是说,我们应该先从路权和交通分配开始变革?想想早晨路口那个旧款电动车前灯还有隐隐约约的滴滴声,在嘈杂的城市里,这恐怕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安全信号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