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注意到了?每次路过小区、商场停车场,总会看到新能源充电车位上赫然停着一辆燃油车,旁边的充电桩孤零零地杵着,像个被遗忘的小家伙,挺委屈的那种感觉。
可人家燃油车主倒也不见得有啥负罪感,满脸坦然写着“停一会儿又没关系”。这事儿其实也不算小毛病,逢节假日、高速服务区更是车满为患,新能源和燃油车主之间仿佛上演一场名为“抢车位”的无声拉锯战。你不是新能源?对不起,这车位,先抢到就是我的;你不是来充电?对不起,充电桩旁边的那块地皮,那也未必是专属特供。
但这么一搞,是真的有点抓狂。
杭州这两年新能源车见长,上半年挂了125万牌,公共充电桩也堆了快5万个。按理说,有桩有椅子,电量焦虑应该缓解不少。事实可不是这样,每到高峰期,还有网约车司机都得“充电大作战”,连转几个点找不到一个空位,不仅脚步愈发急促,心里还忍不住“PTSD”——这场洗牌谁能赢呀?
就说萧山服务区那一带。节假日,只要饭点一到,充电车位就像KFC门口的限量促销券,排队都打不下来。本来有二十几个新能源车位,吓人的是,油车插队成了家常便饭。说是插队,其实就是找不到地方,一看充电位有空就“先上为敬”,觉得上厕所就几分钟,耽误不了啥。真问起来,人家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架势:“车位紧张,能停哪儿是哪儿。”
这口气,是有点意思。可本质其实是资源紧俏。
老小区充电桩一改造完,没两天居民们还没充上电,车位就彻底成了“争夺战场”。有的充电桩车位一半被油车霸占着,看着新能源车主无奈地打电话求移车,场面尴尬到让人想笑又想哭。
很多地方充电车位根本没有专门的标识,告示牌上也只是建议“未充电车辆不要占用”,这让油车车主心里踏实地觉得,“虽说是加了个充电桩,本质还是停车位,我花同样的钱,凭啥不能停?”你看这逻辑,是不是特别拗。
另一边厢,新能源车车主苦兮兮地盯着剩余电量,看着油车霸着充电位,心想:我欠了你停车费吗,你凭啥不让我充?要么就是充完电不走,东一辆西一辆都占着,把充电桩变成“闲置摆设”,别人还真从中间插不到枪。特别是跑网约车的——电量就是命——一晚低电价时段桩都被占了,愣是半个城到处跑,充上那一口电还比挣钱难。
说真的,有时候这种矛盾也不算完全对立。你要说油车车主停个几分钟,有点“借道”行为,也不至于像抢茅坑那么扎心。可是现状是一旦充电需求暴增,大家都没得选了,谁先抢到谁是王。至于管理,服务区也不是没管,保安常“苦口婆心”劝说,充了个二十分钟的电,总归不好赶人走。可再说严格嘛,万一车主不爽,吵出个“舆论爆炸”,谁来兜底啊?
场地分散,桩不够用也好,专属品牌搞自己的“圈地自萌”,各种壁垒高得很。有些充电桩长期损坏,也没人修,保安更是一脸无奈:“收的都是一样的停车费,油车停也不违章。”
这问题,到底是谁的锅呢?场地紧张,大环境决定,车多桩少,是根子上的顽疾。
有意思的还有车位性质不统一。有的地方一块告示牌说,“充电车位请勿占用”,另一些地点干脆不标明是谁专属,这给打擦边球的人提供了太大空间。油车车主要么是“就近为王”,要么觉着“我也是花钱的,为什么抱团的电车就高人一等?”新能源车主则觉得“我没地方充电了,你停在这不是添堵吗?”
车主之间的“电油之争”,有人愤怒,有人无感。
像扮演着主角的小区居民鲁先生,他的油车自从有充电桩加入阵营,回家找车位的时间线直线上升。原本六点能摸到位,现在每晚都要多转几圈。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乐意为了充电让出地盘。
另一派是黄先生这样的新能源车主,旅游路上环北地下停车场打卡充电。别说没法充电位,看到标注“请勿占用”,心里多少有点欣慰。可他也明白,停车难才是真的痛点。如果每个车位都带充电桩,有没有专属归谁的争议还存在吗?显然,不用撕。
还有最纠结的,是网约车司机们。袁师傅悲愤交加,充电这事简直就是“刷boss”,最痛苦那次找了六七个充电站,排队快一个小时才搞定。夜间电价低,大把司机都窝着充电,本来桩就有限,油车来了占一脚,更是堵上加堵。有的地方充电桩设备坏了,也没法修,白白浪费,本该优化效率的地方直接沦为尴尬。
但也有心态好的人,林师傅说自己习惯留至少三成电,哪怕遇上“假空位”也不至于抓瞎。率性一句:“满了就去下一个点,杭州充电桩其实挺多。”这种乐观派不是没有,但和充电刚需比起来,撑不住大局。
看清楚这些现象,你会发现,车位之争背后其实是一场管理的拉锯战和利益的错位游戏。场地稀缺、电车越多越热闹、油车也不是直接“洗白”,管理者却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不敢管得太死,有些充电桩坏了没人修,运转效率打了大折扣,充电需求一旦暴增,甩锅就是“场地本身就没法分得太细”。
所以,解决方法到底得怎么找?
经历过无数蹉跎、插队与错位,很多车主提出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说,划分专属充电区域——统一设置、明示充电车位身份,一眼望去,油车想要“借道”,心理压力就蹭蹭往上走。这方法确实是有成效,像杨家牌楼那边,既有专属道闸,又有醒目标识,油车一看就知道“此路不通”,管理起来也方便。省去了混乱、节约了口舌,高峰期争抢的戏份压根就没啥好演。
还有占位费,设定起来颇有动力。充电桩用完,不走的话开始按分钟收钱,一分钟一块,这谁还敢赖着不动?像乐堤港那边,超时占用车位,每分钟收一块,拖延停车想都别想。
认真说,管理们也在探索新办法。比如一些小区、充电站设置严格管理模式,有专人盯着、告示牌警告,还能直接上传违章照片、联系车主移车,一旦超时不光有罚款,还有“锁车+开锁100元”的震慑。停车场保安直言:“电车不充电也不能占位,就是要保持流转效率。”
实际上,一旦管理具体、细致起来,乱停乱充现象能改善不少。只是基层操作的难题——维修效率慢、设施不智能、区域划分不明确——还得慢慢跟进。
真要把车位之争从“互相看不顺眼”转成“和谐共存”,关键还是在于制度落地和资源优化。
要是有一天,每一个车位都能灵活变身,油车、充电车各取所需,再也不用你抢我让,估计停车场要比景区还受欢迎。毕竟咱一心为民,最终目的就让大家省点事、少点焦虑。
可现实就是这么揪心,桩太少,场太窄,规则还得不断拧紧。你说这是谁的错?又是谁能解?新能源继续上路,油车暂时不退场,这阵仗还得持续一阵子。谁也占不了便宜,谁也说不清“理”。
或许等到社会整体车辆结构换一轮,再加上充电设施全覆盖,啥争议都是浮云。现在嘛,各方都只得耐着性子,“凑合”着过。
这场“车位大作战”你如何看?
如果你有更高招的解决建议,欢迎大胆点赞发言,说不定下一个被采纳的就是你的灵感!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