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部件”到“懂人心的空间”,汽车内外饰靠什么实现战略跃迁?


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浪潮不仅重塑了动力与驱动形式,更将战火引至曾经相对传统的座舱内外。内外饰已从单纯的功能性与美学载体,演进为定义用户体验、承载品牌差异化的战略要地。消费者愿为沉浸式场景支付溢价,车企面临个性化需求与技术整合、成本控制、开发周期之间的多重矛盾。一场由内而外、关乎体验的智能革命,已然拉开序幕。


图片




智能天幕:重构体验核心




汽车内饰作为“智能交互空间”的核心载体,其发展与变革已不再局限于材质与造型的升级,正全面迈向沉浸式场景体验的新阶段。用户不再局限于固定功能与形态,转而追求更个性化、场景化的驾乘体验。在这一趋势下,天幕已从一项“高端配置”逐渐演进为智能座舱的关键组成部分,成为衔接设计与科技的重要界面。然而,行业在快速演进中也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跨领域技术整合的困境、规模化与个性化定制的悖论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内外饰创新节奏与整车开发周期之间存在的严重脱节。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功能——例如分区调控、动态光影与多场景无缝适配,仍是当前技术突破与供应链协同中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


针对这些行业共性难题,全球汽车科技网于8月13日在2025上海汽车内外饰智能与创新化大会上,专访了某知名企业的行业专家。该专家结合大尺寸可变色穹顶、多区动态调光等特色技术方面的量产实践经验,分享了破解消费者个性化体验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矛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行业实现技术跃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在采访中,他深入解析了智能天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汽车产业的重塑影响。


该专家强调,智能天幕的发展正从基础功能全面转向场景化与个性化体验,其核心在于与智能座舱的深度融合。为解决技术整合与成本控制难题,他提出开发标准化模块(如分区调光、多场景模式),在响应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依托规模化量产实现可行落地。


智能天幕不仅以更大透光面积重构了车内空间与顶棚设计,更作为“动态交互载体”倒逼外饰部件加速匹配整车智能迭代节奏,缓解行业创新周期错配的痛点。


该专家以“深夜观星”、“戈壁质感”等场景为例,指出智能天幕的终极目标是打造真正“懂人心的移动空间”。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沉浸式体验的未来方向,也为整个汽车内外饰产业向“智能交互空间”战略转型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实施路径。




集成开发打通外饰创新周期




汽车外饰也正经历智能化关键转型:从防护与美观,跃升为智能移动空间的“皮肤”与“感官”。在电动化、智能表面、主动空气动力学及集成传感/显示等技术驱动下,其形态与功能被重塑。然而,创新节奏脱节(整车18个月迭代 vs 传统外饰24个月研发)与跨领域整合困境,严重制约了智能外饰从构想到高效量产的步伐。针对这一核心挑战,全球汽车科技网也在2025 上海汽车内外饰智能与创新化大会上采访到了福耀集团饰件高级产品经理俞闽先生,他基于深厚的产业实践,为我们揭示了破局之道——集成开发模式。


图片


俞闽提出以“集成开发模式”应对行业创新挑战。该模式通过系统性整合内外部多学科研发力量,构建高效协同体系,专注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其核心是组建专业团队前瞻研判市场需求与技术趋势,经严格立项评估,推动兼具前瞻性与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孵化。


这一模式独立于具体车型项目,致力于超前研发和构建模块化技术储备,显著缩短智能外饰响应周期,以匹配整车厂18个月左右的迭代节奏。它有效解决了“创新节奏脱节”与“技术整合困境”,推动智能外饰由功能部件向“智能交互空间”战略转型。福耀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路径。


汽车内外饰的智能化浪潮,正深刻重构人、车与环境的关系。从智能天幕重塑座舱体验到集成开发破解创新周期难题,这场变革已成为车企与供应链迈向“智能移动空间”的战略跃迁。领先的集成开发与智能天幕技术实践,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破解个性化、成本与节奏矛盾的具体路径,更指向一个真正“懂人”的出行未来——技术隐于场景,体验居于核心。唯有以用户为中心,打破边界、融合创新,才能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全球汽车科技网的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或者其他任何异议,欢迎联系。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发布供需线索
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