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图个大,结果天天一个人开,后座堆着快递没人坐,你买的其实是心理安慰,不是实用体验
上个月跟同事聊车,他说自己买了台B级车,轴距都快3米了,空间大得惊人。但平时,就他一个人上下班,副驾驶和后排永远是空的,偶尔还能堆点没拆的快递包裹。一辆车占着那么大地方,油费还贵,停个车老费劲。他说。我心里嘀咕,这不就是典型的买大车图个面子案例吗?
说实话,我以前也有点糊涂。当时围着几款B级车选,脑子里只有大车更安全、空间大更舒适这些话。厂家和销售一天到晚喊空间升级豪华座椅,买车就像买房,得讲排场得讲档次。可现实是,每次开车上下班,车上最多一个人,副驾永远空着,后排更别提了。能一起坐两三个人的几率,不超过10%。这数据是用我过去两年通勤记录算的,算起来还带点小数。你说,这样的大车用处在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够讽刺。去年朋友买了个小鹏G6 R,轴距比标准版短了十来厘米,续航一样,价格便宜了八千块。停车位小点,他说就没啥压力,公司附近窄车位全能进,还给他省了不少时间。这事我还原给他听,他说:你说的对,省心!但那个官方宣传B级大车更安全,大家都信了。真的安全感有那么大区别吗?我觉得未必。毕竟撞击吸能区这东西,多一截长轴距未必能救命。反倒是停车、转弯、油费啥的,都急剧放大了。
说起油费,我算了个粗糙的心算:同价位B级车每百公里油耗多0.5升,日均通勤50公里,就多花12~15块/月,五年下来就是接近一万块。加上保费和停车费,保守估计再加1万块。两万块多了,买了什么?两个没用上的座位和心里安慰罢了。
有人问我,难道车就一定得多短、多小?说实话,现在不少消费者换理念了,上海深圳部分城市开始给小车开绿灯:停车费减免,社区专用车位,充电桩优先设计。这对通勤族实实在在省钱省心。但问题是,大多数人还在买车时想象有个大车家用更阔气,殊不知心真不虚啊。
我还记得一个小插曲,修理厂的师傅跟我聊过:现在年轻人买车嘛,多数是外卖司机或者打工族,没那个空间大,没那个花销大,实用才是硬道理。这话听着实在,完全戳中了我之前买车的认知盲区。
真正实用的车是符合自己日常需求的。你真的每天都载那么多人吗?家里偶尔全家出游,不代表你天天需要大空间。难道你愿意多破费几十个小时在停车找位上?这不就是心理安慰多于实用体验吗?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有个小猜测,不完全确定,但估计大厂刻意在研发流程中推大空间这条线,背后其实是想卖更高端的订价策略——做大车好卖,溢价空间大。这部分钱最终是消费者掏的。供应链也是一套挺花头的戏:长轴距需要改车架,架构升级,变速器匹配也得调整,供应链各环节博弈激烈。你想想,这就像装修房子,房子越大,预算越高,材料越贵,但你每天用的实际空间没增多少。
后来我才意识到,之前说大车更安全有点大概念,实际不一定适用所有人群。对我来说,更合理的是根据个人通勤,家庭构成做选择。不是所有人都适合B级SUV。
再拿同价位来说,哪怕是停同个小区,1.8米宽的小车和2米多宽的SUV,停入位难度差别不说,停车费和违停风险感觉也有差距。朋友那辆小鹏G6 R在这点上真香。
所以,买车这事,不能光看数据条条,得看你和家人实际用车的频率和场景。你有多久没带家人一起出门了?或者说,你出门真的需要全车满员吗?我不断在问自己,也希望你可以反问一回。
这不禁让我好奇,未来电动车续航越来越强,车造得越来越大,车企是不是也会迎来小型,短轴距的反击?如果是,我愿意赌一把,那种更灵活,更经济省心的小而美车,才是真正有市场的鸡头。
你呢?你上次开车的时候,后座坐了几个人?会不会突然发现,买车买得其实是心里一份空间安全感,胜过实操中真正需要的灵活便利?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