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被资本竞相投入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今年有很多成了“逃局者”。哪吒开启破产重组程序,合创实际上已倒闭,再加上此前就已停滞运营的高合、威马,这一波“烂尾风波”让几十万车主忧心不已——车子虽然还能正常行驶,但售后服务却成了空话,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比预想的还要残酷。
真相一:硬件与软件双双瘫痪,成了车主的“噩梦”
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听闻的“终身保修承诺”“智能服务保障”,在汽车制造企业破产后全都成了无法兑现的承诺。有哪吒汽车的车主刚把车提回家不久,官方应用程序就完全停止服务,像远程开启车门、提前启动空调这类日常使用的功能瞬间无法使用,车辆的智能系统如同虚设。更为棘手的是车辆维修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大多采用专属的加密技术,车身的结构部件也是专门定制模具生产,一旦汽车制造商倒闭,零部件供应渠道立刻中断,即便第三方汽车维修店铺有心维修,既找不到适配的零部件,也无法读取车辆的故障代码,汽车一旦出现故障,基本就等于报废了。
更糟糕的是,保险也开始“拒之门外”。保险公司担忧配件成本难以预估、维修方案不明确,要么将这些“未完工车辆”列为高风险对象,大幅提高保费好几倍,要么直接拒绝承保,让车主连基本保障都丧失了。有车主抱怨道:“当初花重金购置的智能配置,如今却成了负担,二手车商都不敢接手,这车算是砸在自己手里了。”
真相二:汽车企业的突然“死亡”,是被资本加速催生的泡沫破灭
那些倒闭的汽车企业,大多都掉进了“过度依赖融资,忽视自身造血能力”的陷阱。威马总计融资超过350亿,拜腾耗费了84亿资金,这些钱并未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中,反而都用在了举办发布会制造声势、开展品牌营销以及拓展销售渠道上。拜腾凭借48英寸大屏这一噱头成为车展上的焦点,却连产品量产都未能达成;哪吒原本凭借高性价比的小型车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却非要强行进军高端市场,结果高端消费者不认可其产品,老客户也流失了,战略上的摇摆不定让自己走向了绝路。
合创的破产更为典型,它坐拥广汽的制造资源以及蔚来的软件技术,却因复杂的股东关系被击垮。其车型与广汽埃安高度雷同,内部竞争不断,最终在市场的缝隙中被人淡忘。说白了,这些汽车企业靠融资来维持表面的繁荣,自身并未构建起盈利的能力,一旦资本收缩、市场遇冷,泡沫瞬间破灭,根本无法支撑下去。
真相三:行业所经历的“痛苦阶段”,是其野蛮生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一轮“烂尾风波”并非仅仅关乎车企和车主,整个产业链都陷入了困境。上游供应商被拖欠货款已屡见不鲜,天奇股份因威马欠款5765万,直接计提了近3000万的坏账;下游经销商的处境更为艰难,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门店变得空空如也,库存车辆贬值,厂家承诺的返利也化为泡影,最终只能选择关闭店铺、黯然离场。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信任的瓦解。当下,供应链企业与非头部新势力展开合作时,都会率先提出苛刻的付款要求;金融机构同样收紧了授信额度,腰部和尾部车企面临的资金压力与日俱增,行业的洗牌只会更为激烈。实际上,并非新能源赛道没有发展前景,而是那些一心只想借助资本炒作,却不愿脚踏实地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的企业,本就应该被市场淘汰。
好在如今有了一些补救办法:当广汽三菱、铃木退出中国市场时,让合资方承担售后责任的做法颇具参考价值;专家也提议设立“售后保障基金”,要求车企提前缴纳资金,以便在其退市后能够继续提供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时不能只看重宣传,优先选择售后体系完备的成熟品牌,才不会沦为“接盘者”。
若新能源汽车要成为“中国智造”的代表,不能仅比拼销售数量,更要坚守售后服务的准则。毕竟汽车企业可能会退出市场,但其责任不能不了了之。只有让车主不再因“车企倒闭”而忧心忡忡,该行业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