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车主高先生向媒体记者大倒苦水:去年他花了近60万元买下某品牌新能源车,冲的就是首任车主的“终身免费换电+终身质保”等王牌权益。没想到厂家突然发来短信,以上一年跑了17万公里、远超行业常规使用强度为由,直接把这些权益一刀砍掉。
这事引争议的核心是,契约精神的边界在哪里?国内新势力早期为了抢客,宣传口径一个比一个甜,如今回头补作业,就显得既生硬又难看。
商业承诺的含金量,往往在极限情况下才见真章。当车企以超出普通使用场景为由,单方面取消一年行驶17万公里车主的终身免费换电和终身质保权益时,争议的关键并非只是数字本身,而是企业如何在成本压力与用户信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车主高先生2020年花了近60万购入该车企的产品,看中的正是官方承诺的不限里程终身质保和免费换电。
过去一年,他因商务需求频繁往返江浙沪和广东,里程飙升至17万公里,结果车企一纸通知,权益没了。
类似遭遇的还有另一位车主,两年跑了35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32个省份,同样被取消权益。
车企的解释是,这些车主的用车方式远超普通用户日常场景,属于特殊使用条件。
可翻遍当初的权益告知书,既没写一年跑多少算超标,也没定义什么叫日常使用。
客服只能含糊其辞,说这是业界惯例。换句话说,厂家用一把没刻度的尺子量人,量完就说你超标,这操作换谁心里都不舒坦。
车主们当然不干了,行驶证上明明写着非营运,凭啥说我是特殊用途?要是真有证据证明跑网约车或租赁,认栽也行,可光拿里程数说事,难免让人觉得是成本扛不住了在找借口。
早期车企为了打出差异化,把服务写到天花板上,老车主真金白银支持,如今销量压力一上来,成本一算,当年的豪爽就变成了“玩不起”。
从法律角度,车企当初承诺时没设里程门槛,现在突然加码,涉嫌违反契约精神。更关键的是,取消权益前既没充分沟通,也没给缓冲期,直接发短信通知,这操作确实生硬了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商家不能搞虚假或误导性宣传,车企当初把终身免费换电当卖点,如今又单方面调整规则,难免让人怀疑当初的承诺是否真诚。
车企也不是无缘无故翻脸。过去七年,这家公司累计亏损超过千亿,而同行理想、问界早已盈利,压力可想而知。
今年6月,车企还公开征集线索,打击车主滥用权益的行为,比如跑网约车或租车平台挂靠。
问题是,车企若真想控制成本,与其事后一刀切,不如当初在合同里写明年里程上限,或者设置梯度权益,比如超过一定公里数后换电收费打折,至少让用户有个心理预期。
从行业角度看,一年17万公里确实远超普通家用车水准,网约车司机一年跑十来万也算高强度了。
但电动车本身就更适合高里程使用,电池衰减和维保成本本就比燃油车低,车企自己还宣传过开三年能省出一辆宝马X3。如今反过来说车主开太多占便宜,逻辑上确实有点拧巴。
更何况,这些高里程车主反而是最好的活广告,证明车企车子经得起折腾,结果却被当成成本负担,品牌形象难免受损。
未来的博弈,可能走向两个方向。要么车企调整政策,对超高里程用户采取分级权益,比如超出部分按次收费,既控制成本又不至于寒了老车主的心。
要么车主集体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车企履行承诺,毕竟合同没写清楚的条款,法院通常倾向于保护消费者。
商业社会里,信用比黄金还珍贵,企业可以算经济账,但别让用户觉得承诺像儿戏。
规则可以调整,但底线不能模糊。把规则写成白话、把丑话说在前面,比事后挥剪刀更有体面,也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