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各位老铁,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聊聊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事儿——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保电”功能,还有那些被“割韭菜”的车主们,这事儿,用车社必须得说道说道!
话说这新能源汽车,这两年是真火啊!
从一线城市的白领到乡镇上的小年轻,谁不扯上两句电车?
什么零百加速快,什么静谧驾驶爽,什么环保低碳又时尚,听得我是心痒痒,恨不得立马掏出我的老伙计(我的老式燃油车,别误会,感情深!)
,换个新鲜的。
结果呢?
嘿,这新鲜劲儿还没过几天,就听着风声不对了。
网上铺天盖地的帖子,各种吐槽,什么“保电”功能成了“限制”功能,什么续航里程像“挤牙膏”,越用越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真相,顺便给还在观望或者已经上车的朋友们提个醒。
先说说这个“保电”功能,听着挺高大上的,对吧?
意思就是说,这车吧,为了保证你随时都有电可用,不至于走到半路就“趴窝”,它会给你留一部分电量,不会让你用光。
这逻辑听着没毛病,就像你出门带手机,总得留点电量应急不是?
但是!
问题就出在这个“但是”上。
有些车企,在宣传的时候,那是把“保电”说得天花乱坠,好像这是它独有的“金钟罩”铁布衫,能给你满满的安全感。
可到了真用车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紧箍咒”,让你感觉被套牢了。
为啥这么说?
你想啊,你买个续航600公里的车,结果你开了400公里,发现还剩100多公里,但电量就是上不去,或者说,无论你怎么开,那个“可用里程”就卡在那儿,纹丝不动。
你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这100多公里,到底是“保电”,还是“缩水”了?
我看到网上有个哥们儿,他买了一台某品牌的新能源SUV,本来挺高兴的,想着周末带家人出去玩,结果在高速上,导航显示目的地还有150公里,车子显示还有120公里续航。
他想,这没啥问题啊,还能跑。
结果开了没多久,发现电量下降得有点快,一看,嗯?
怎么只剩80公里了?
再开一会儿,更绝,直接显示“剩余续航50公里”,可他知道,这车怎么也得还有100公里以上的电量在“保电”状态下呢!
这下他炸了,赶紧找4S店,结果人家说了,“先生,这是正常的,为了保护电池,我们系统会自动调整。”
“自动调整”?
这四个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官僚”劲儿。
什么叫保护电池?
电池这东西,确实需要保护,不能过度充放电,否则寿命会缩短。
但你 automaker(车企)也不能这么“一刀切”吧?
你不能把“保护”变成“限制”,把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剥夺了。
你想啊,你花钱买的是这个续航里程,我用多少,我怎么用,这应该是我自己的权利吧?
你非要给我留着那20%的“保电”,然后告诉我,“不好意思,这个你用不了”。
这不就跟饭店里说,“我们有100个菜,但您只能点20个”一样吗?
而且,关键是,你还没提前说清楚!
更让人心寒的是,很多车主反映,当电量接近“保电”的那个临界点时,车辆的动力输出会明显减弱,甚至会出现“锁电”的情况,就是说,你踩油门,它就是不给劲儿,好像在说,“老兄,差不多得了,别再折腾我了。”
这简直太影响驾驶体验了,尤其是在需要超车或者爬坡的时候,那种无力感,真的是让人抓狂。
我有个朋友,平时开车挺猛的,喜欢体验新能源车的推背感。
结果他开着他的“电宝马”(他自己起的昵称),在高速上想超个大货车,一脚地板油下去,车子就跟喝了假酒似的,慢悠悠地往前挪。
他当时就懵了,后来一查参数,发现这车在电量低于30%的时候,为了“保电”,会限制最大功率输出。
你说这算不算“欺骗”?
你当初宣传的时候,可没说“30%电量以下,你只能慢悠悠地开”啊!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跑车,说好能跑300迈,结果你开到200迈,它就跟你说,“对不起,为了保护发动机,您只能开到200迈了。”
这谁受得了?
当然,咱们也得客观地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确实还在发展中,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有些车企可能确实是在努力平衡续航里程、电池寿命和用户体验。
但是,用户体验和知情权,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吧?
我看到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保电”功能,其实是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或者说,是为了给用户预留足够的电量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找充电桩、或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车载电器。
这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毕竟安全第一嘛。
但是,你想啊,你有没有给用户选择的权利?
比如,我今天就是要跑长途,我愿意把所有电都用上,我甚至可以接受一点点电池寿命的缩减,只要我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你能不能给我一个选项,让我自己来决定?
或者,你能不能把这个“保电”的比例,通过OTA(空中下载)升级,让用户自己来设定?
我看到一些车主,他们自己研究,找到一些“冷门”的设置,或者通过一些非官方的渠道,去解锁那些被“隐藏”的电量。
虽然这样做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这也说明了,用户对于“完全掌握”自己车辆的续航里程,是有多么的渴望。
咱们再从技术层面稍微掰扯一下。
目前主流的电动车,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它确实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电压范围,如果长期处于过充或者过放的状态,都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留一部分电量,确实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
关键在于这个“度”。
你留20%,还是留5%?
你这个“保电”的阈值,你是怎么设定的?
有没有科学依据?
有没有考虑过不同地区、不同驾驶习惯的用户需求?
我记得我前两天跟一个开特斯拉的朋友聊天,他跟我说,特斯拉的系统就比较“开放”,你可以看到非常详细的电池状态,包括温度、电压等等,而且它的续航预测也比较准确。
虽然特斯拉也有自己的“保电”逻辑,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信息更透明,用户有更多的掌控感。
我不是说一定要把所有技术细节都暴露给用户,但至少,你要让用户知道,你的车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它会这样工作。
不要用一些含糊不清的“系统自动调整”、“保护电池”来搪塞。
咱们作为消费者,花钱买车,图的就是个舒心,图的就是个省心。
结果呢,现在搞得跟“猜谜游戏”一样。
我不知道我的车到底还能跑多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动力会突然“拉胯”。
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最让人焦虑的。
想想那些为了买一辆新能源车,省吃俭用,甚至背负房贷的朋友们。
他们选择新能源车,很多时候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憧憬,是对环保理念的一种支持,也是对科技进步的一种信任。
如果连最基本的续航里程都不能得到保障,甚至被“缩水”,那这种信任,真的会一点点被消磨掉。
我看到网上有个段子,说新能源车主现在出门,都得带个“充电宝”,不是给手机充电,是给自己的“信心”充电。
听着挺好笑,但细想一下,背后有多少无奈?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车企在宣传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在使用过程中,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现在,很多车企都在搞“用户共创”,搞“社区运营”,但如果连最基本的产品体验都做不好,甚至在续航里程上玩“猫腻”,那这些所谓的“共创”和“社区”,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真心希望,那些还在观望的朋友们,在选择新能源车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功课,多看看真实的车主反馈,不要只听厂家宣传。
因为,很多时候,你看到的“亮点”,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你警惕的。
对于已经上车的朋友们,如果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别怕,大胆地去维权,去发声。
只有我们集体的声音足够大,才能倒逼那些车企,真正地把用户放在首位,把产品做好,把诚信立起来。
这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就像一片正在开垦的沃土,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挑战。
希望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能用更真诚、更负责的态度,去共同浇灌它,让它真正地茁壮成长,而不是变成一地鸡毛。
那么,你对这个“保电”功能,有什么看法?
你觉得车企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保护电池,还是为了“割韭菜”?
或者,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经历?
不妨在评论区聊聊,让我们一起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咱们下回再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