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范姓老人,在ICU病房住了整整4年多,引起了人们热议。
4年前,该老人因为因脑梗,住进了ICU病房,这一住就是4年。
老人神志涣散,已经不能说话,主动进食,全天依靠护士护理。
比如,每天早上做口腔护理,就是护士用镊子夹着一块酒精棉花,伸到老人口中擦一擦。
这样的生命可谓毫无质量和尊严可言,而老人已经不能向外界做任何表达了。
医院准许家属每天探望1小时,他们可能觉这很有意义。
但是他们无法体会的是,其余23个小时,老人是怎样在寂寞和恐惧中度过的。
这样的病房,每天至少5000元起,这意味着已经花费超过730万元了。
什么样的家庭住得起这样的病房?这笔庞大医疗费用究竟是由谁来承担?国家医保基金又所用去了多少?
此外,上海瑞金医院VIP病房的两位老干部住高级病房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根据网友爆料,这两位老干部每天的医疗费用分别高达两万多元和四万多元。
这些医疗费用并由上海财政补助,每年下来竟然达到了三五千万。
这种高额的医疗待遇,在普通上海市民看来实在是遥不可及。
要我说的话,这不就是大家千呼万唤的“免费医疗”的结果么?
医疗消费和别的吃饭、穿衣等消费不同,别的消费尚可以有底线,但医疗消费是没有底线的。
一个人罹患了绝症,如果要免于他因为匮乏失去生命的话,那么理论上这个投入是无底洞。
比如他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医疗研究团队,花费几十亿,专门针对他的癌细胞开发靶向治疗药物。
但是他没有,因为哪怕是乔布斯那样的富豪也承受不起,可能也毫无必要。
因此,如果免费医疗要真正实施的话,医疗资源会被瞬间挤爆。
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可以承受这种无底线的开支,全人类所有的资源和财富都会被抽干。
应对这种“无底线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的矛盾”,要么就是让人们自己承受代价,价高者得,也就是市场经济。
那么就是回到我们熟悉的老套路,有关部门来核实限定供给,让人们排队等待。
因此,毫不意外,全世界真正的免费医疗只有两种模式。
譬如几十年前,我们很多人看病,也只能看看赤脚医生。譬如现在的某个国家,全国只有一个胖子。
那么就是请您等待,等到天荒地老,等到人都不在了,无需再等。
英国,加拿大等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说中国香港地区吧,看他们的民众有多幸福。
但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缺点,那就是排队时间有那么一点点久。
比方说你要是因为乳房疼痛,医生怀疑是乳癌,想拍个乳房造影检查一下,那只需要排队4年零4个月就可以享受廉价的检查了,拿到结果后你就可以去找医生诊断了。
完成检查这一步的后,如果有病要手术治疗,那么平均排队周期3年左右,就可以成功预约到廉价的手术了。
算一算,如果身体不适,只需要花费半年到三四年不等的时间就可以成功门诊。
再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成功安排手术去切除癌细胞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如果你等不起,也可以选择私立医院,就是价格有点贵。
看个门诊就得上千块,住院一天5000起,还不包括其他检查、药品和手术等。
哪怕是做个小手术,起码得花个上万元,如果稍微严重点的大手术,那就是几十万、上百万没有底了。
而在英国,连私立医院也没有,英国人生了病,只能往美国跑。
而美国号称是私立医院,实际上受到的干预和管制重重,普通家庭一年的医疗保险就要交好几万。
当然,这种情况下,医疗费用可以跟医院谈判,一般比走医疗保险的报价要低很多。
而在我们国家,公立医院虽然号称是“公立”,实际上市场化的程度是比较高。
而在干预和管制较少,市场化程度高的一些领域,服务质量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越低。
我们选择的还是比较贵的,还可以选择更便宜的,只要几千元。
但同样的1万多,技术手段,检查设备,矫正器等已经更新了十几代,质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况且,这十几年,物价上涨多少倍?房价上涨了多少倍?
如果算是物价因素的话,应该说价格起码下降了三四倍。
既然资源是不够的,需要有关部门分配,需要人们等待的,那么优先分配给谁,那就不言而喻了。
再说了,老干部辛苦为社会贡献了一辈子,优先给他们住高级病房又怎么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