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镀金时代”吗?那个靠运气和爸妈混日子的美国十九世纪末。可惜我们骨子里不信邪,总觉得只要加把劲、“撸起袖子”,中国也能冲出亚洲走向地球,最好顺便借个地球仪搓成新能源汽车。于是,在一片“创新驱动”的口号声中,新能源车强行变成了新时代的新马车:不像奔驰宝马那么有血缘,不像QQ奇瑞那般接地气,却很有未来感。怎么个未来?那就是你买它只有两个理由:环保,和政策。
说起新能源汽车,那真是“一块大电池,一个电动机,四个轮子再加个铁壳子”,从理论到实践高度还原小学生科学课作业。要不是冰箱、彩电、小桌板、大沙发啥的加持,我怀疑这个产品是不是其实应该出现在宜家货架上……想想小时候的小奥迪双钻玩具车:纯固态电池,绝不自燃,还自带“打不坏的外壳”黑科技。技术路径和今天的遥遥领先啥的,其实八竿子打不着进步二字。
可我也没法怪厂商——毕竟本世纪初的PPT造车时代已落幕。天天吆喝着“特斯拉开源专利”,好像明天能造火箭。就算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从来没正经突破,至少换换电池、多塞点电机,看着马力大、重量足、功能花,PPT里就能插出一只“创新的翅膀”来。对了,千万别忘了配置点隔世金句:“特斯拉有的我们都有,但我们有的特斯拉永远不会有。”“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词典里被移除了。”要有情怀再补一句:“迈巴赫当然也很优秀,请大家不要嘲笑它。”——车坛表情包制造机名不虚传。
第一批买新能源车的和潮水一样“涨”上来。靠的不是科技,而是政策。别问什么新能源红利,那是一种只许做好事不谈功劳的美德。购置税打折、生产厂商直补、买车送绿牌、城市不限号——满屏是“上路自由”的景象。至于这些企业每年拿多少真金白银的补贴,谁还关心?他们心里恐怕只念着“割到就是赚到”。有的新能源龙头公司一年收到政府补贴,少说也是四五百亿,政企齐飞,笑傲江湖。资本大佬们涌进这个赛道,挤得新能源哪是哪不清。
当然,资本像野狗,闻着钱味就来。新能源表面春风拂面,其实政策温室里才养得出花。可惜大棚有一天总得拆。补贴一旦停止,购置税也得恢复,电动车还怎么卖得脱销?于是最近就有“油电同权”的风声了——国策打算新能源车也跟燃油车一个待遇,不但买车交税,连重量都要秤着算。2.5吨以上的新能源要收12%消费税,跟传统2.0L排量的燃油车别无二致;2.5吨以下收9%,还算小微企业特惠。
举个例子。你花29万买个理想I8,嗯,车重2.6吨,对不起,还得多掏3万多消费税。别看官方说新能源税费“厂家消化”,其实最后都塞进标价里,消费者自个儿买单。买晚了享折扣,买早了做炮灰,韭菜也分批次。
你问为啥新能源车一辆比一辆重?难道钢板用到了装甲车标准?非也,原来车越重充值越多,电池包越大才能续航“1000公里”大饼画得远。这点子挺中国的:车要大,电池要更大,重量下不来。硬生生让一台紧凑型SUV能比同级别油车重五六百公斤,把“重工业”名头不务正业地推广到了新能源汽车。你说车重了能怎样?刹车磨损快、轮胎消耗大,能耗还高。网络传说中的环保新希望,说到底还是“污染换地儿”。
而且动力电池生产和报废那事,大多数人装聋作哑。电池处理好了是技术问题,处理不好就是环保噩梦。污染水土、毒害环境,比老式燃油车的尾气排放有过之而无不及。道路更痛苦,起重机都没你那么会“压马路”。国家这边看着税收下降、环境压力上升,也犯愁:补贴不能一直撒,燃油车卖不动,哪来财政收入?既然新能源企业挣得盆满钵满,又贡献了环境污染,凭什么不能收点“重税”?
回头一看,这所谓的产业政策红利,说得难听点就是一场全民买单的营销活动。新能源车企靠国家政策走红,毛利率都能碾压传统车企。一边是燃油车厂商使劲攒技术还打不过补贴,那边则是新能源厂家靠卖梦收割。比如理想车能做到20.6%的毛利,同比油车的10%高出一倍。难怪连卖电饭煲的都想转行造车。这个时候“优胜劣汰”成了高频词汇,实际上早就是“政策扶谁谁上,谁哭谁走人”。温室里长大的花,第一次出大棚,见点风雨就支棱不起来。
当然,你要说政策歧视油车我也不信——现在谁家不是自带“天选”光环?新能源享受的“免购置税”红利未来不再有,电费、停车费、过路费甚至会越来越向燃油看齐。地方保护主义一取消,“自产自销、贴牌弄潮”的小品牌怕是要被拍在沙滩上。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今后的广告语可能只剩下“不着火的家电,能跑的冰箱”这种硬伤自黑。
更有意思的是,新能源厂商嘴炮功力不减,江湖依旧。“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我们标准下,友商的车一台也不能出厂”。想起那句老话“脸皮厚天下无敌”,再厚也架不住政策一刀切。向来敢玩梗,终究要补作业。你开着三吨重的车,闭眼数绿牌,只会看到路越开越堵,电池越用越贵。
新能源不只有技术短板,数钱数到手软的日子也快窜到头。位置重叠着传统车企命运的轮回——补贴一撤,窗口期关上,一大堆PPT造梦的剩饭只能倒掉。谁还记得前两年智能手机造车、地产开发商跨界,最后不都是“火箭发射,落地成灰”?每一个新能源梦的背后,都是几代老百姓买单,轮回着“被代表”的命。
也别光骂厂商。说到底,是我们所有人都爱幻想。在新能源热潮里喊着“碳中和”,仿佛一夜就能“绿水青山”。但现实是,限号放开了、停车便宜了,大家电动自行车装了四个座一路开到地铁口,却忘了本质没变:出行的欲望和本事才是污染源头。车重本来就是个荒唐的标准,我们的城市原本连自行车都嫌占地,现在一个“智能新能源”大块头横行,还得鼓掌喝彩。
现在政策终究要回归“公平”,油车电车统统一视同仁。新能源红利时代下线,各路资本跑路都来不及。工信部补贴再多,也拦不住市场被榨干的一天。如果说补增长是打鸡血,征收消费税就是斩鸡头,祭升天——希望不要成为整个产业的白骨精化石。到头来,靠政策活着的孩子,一旦断奶只能自谋生路。哪怕你把冰箱装进A柱、把电视镶进仪表盘,最后也请准备好“自食其果”的精神准备。
新能源寒冬要来了。到时候别埋怨“狼来了”,还得靠老天爷和自己的命门正视自己。至于那些“遥遥领先”的嘴炮粉,建议早点练好“骑共享单车的本领”——未来抢不到号的你,别成了下一代PPT里的老黄牛。
说到底,再好的政策也就那回事。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车该修还是修,车该改还是改。新能源红利没你的份,就当是交份子钱……谁让我们都在这镀金时代里乐此不疲。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