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开车上班时,我注意到路上比以前更安静了几分。那段原本十分堵的快速路,突然顺畅了不少。心里还在琢磨——是不是新措施开始执行了?刚好看到朋友圈有人发截图,说太原正式宣布9月24日开始严管违法停车——牌子都挂了。
我自己稍微琢磨了下:把违规停车的车辆靠摄像头实时抓拍,确实挺方便,也能大幅度降低临时找停车位置带来的交通堵塞。感觉这个规定的效果可能比之前的随手贴罚单更直观,用科技手段把违法行为亮灯示众。但我心里不免也疑问——实时抓拍是否会误伤一些偶尔掉头或者误停的确凿原因?毕竟,技术虽好,但也难免出错。
我翻了下之前的笔记,发现太原在去年试点了几个违规停车直播系统,效果还不错,也得益于县城里几台神奇的车载摄像头——装在路灯杆上,看似普通,其实动辄几万块一台。用比喻来说:像在超市门口安摄像头,随时盯着过路人,虽然厉害,但谁都能想到,偶然也会捕捉到错停的司机,而有时候可能也会漏掉一些狡猾的停车行为。
说到这里,我其实挺有感触。这个实时抓拍+处罚的方法,不一样啊。以前我们见过的罚单,大多是事后手工核查。你违停了,还能想象有人会专门借个空档拼命跑掉,留个尾巴。技术一上线,不给你喘息的机会,随时可能被盯上。
但我总觉得,技术和法律之上的人与人关系也在逐步淡化。很多时候,违停并非恶意,也许只是赶时间或者找个地方看个手机。我某次也和朋友聊天,他说:你看,规矩硬了,驾驶的心态就变了,可能更焦虑。那倒是。
我也在想,数字背后其实是个平衡的问题。比如:在严管措施效果还没出来之前,难免有人担心误伤那个赶时间的阿姨,或者说错停一时,罚单终身记。人性复杂,法律又得严格,两者的调和点其实挺难的。
你会不会觉得,这样本少也挺难一锤定音?我其实觉得,样本少还能接受,因为这是个试水阶段,大家都得慢慢适应。比方说:在我日常驾驶中,估算每百公里的油耗成本大概在6块(体感/估算),交通流畅后,油耗也会相应降低不少。你知道吗?你或许会觉得,道堵一堵,似乎也没啥大不了,但实际上,那点时间成本堆积起来,影响就大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我在一家修理厂,那天修车师傅在和我唠——车上这些电子系统,等于多了双眼睛,看着你呢。其实我也没细想过,像那些高清监控,跟装了超清眼睛的皮卡差不多,随时监控你的行车轨迹。
说回严管措施,想到一件事:我们车队常有人问,这次抓拍会不会被套路?车子开一会儿就会被拍到,还是不是同一辆车、同一动作会受到重复处罚?我觉得,这块还得看技术的鲁棒性。像高清摄像头,判别你是不是在连续违反,像人一样扫一眼就能说:嗯,是同一辆车。—依赖一些算法,也可能有误判,比如:阴天、车牌脏了、角度不对,都可能造成误差。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点别的,实际上,现阶段我觉得太原这个推行,还是走合情合理的路径。就像买车一样,许多新科技也都是试验。你想一想:新车的时候,司机最怕的就是技术故障或误操作。你说,那些智能驾驶,不也是一步步成熟的吗?驾驶者、车企、政策,三者要用心调和。有时候,我们会希望科技更准,但实际上,个别的失误总会有。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时不时迷惑:这么多监控设备,到底谁看的多?监管部门可能也在考量:像是一场集体考试,提前知道谁偷偷摸摸停车、谁违规占用车位。这个全局控制,让人有点小恐惧,也让人重视文明出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技术已经可以看出司机的每一个心思?那不成了心理战吗?
真实情感层面——我挺烦麻烦的,比如违规停车开罚单的流程,也很杀时间。但,是不是在逼着我们变得更守规矩?这个罚单其实很简单:多几次的氛围灌输,才有人长记性。或者,我是不是太理想了,觉得科技+人性会调和得最好。
车,开了这么多年,我忽然意识到:那辆车的刹车、油门、加速的手感,比什么都细致。一个个小细节,决定了平凡的出行体验。
你说,未来会不会出现自动违停都被系统限定排队?可我觉得,那样的智能,也许会把我们变成更守规矩的动物,还是不那么自由了吧。
(这段最后留一个悬念:你有没有注意到,路边那些新挂出来的摄像头,光彩亮丽,却在早上阳光下一闪一闪,其实它们也在无声地观察着每一个行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