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血洗榜单,合资车企仅剩独苗!2025年中国车市格局彻底颠覆

> 65.9%的零售份额,中国自主品牌首次突破行业警戒线,德日美系集体失速。

当7月车市成绩单揭晓,整个行业屏住了呼吸。

前五席位中自主品牌独占四席,仅剩一汽大众苦撑合资阵营;南北大众与日系双田虽保住前十席位,却难掩市场份额较巅峰期缩水近半的颓势。

小鹏汽车总裁何小鹏在内部会议上放下手中的销量报表,露出了2025年以来的第一个舒展笑容——66.8%的年度目标完成率让这家曾濒临危机的车企跃居新势力效率榜首。

与此同时,鸿蒙智行总部会议室内气氛凝重,24.8%的完成率让年初百万销量的豪言显得如此苍白。一汽大众的德方高管们连夜召开会议,面前的数据显示:除却奥迪品牌的贡献,大众品牌实际已跌破10万辆红线

01 新势力的冰火两重天

2025年的新势力战场呈现残酷分化。零跑以27.2万辆的销量反超理想和小鹏,成为新势力销冠,同比增幅高达149.8%。其54.4%的目标完成率稳居第二,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小鹏汽车成为最大黑马,凭借Mona M03、P7+等爆款车型推动累计销量达23.4万辆,同比激增270.3%。更关键的是其66.8%的目标完成率,将35万辆年度目标甩在身后,登顶主流新势力效率榜。

小米汽车则以“产能受限的销冠”身份引发市场惋惜。18万辆的累计销量虽只能排在第五,但51.4%的完成率证明其产品号召力。业界共识是:若产能充足,小米很可能已登顶新势力榜首。

而另一端的失意者同样醒目。鸿蒙智行整合问界、智界等品牌销量达24.7万辆,位居新势力第二,但其百万年销目标完成率仅24.8%,基本宣告年度目标无望。理想汽车则在转型阵痛中销量同比下滑2.2%,23.5万辆的销量和36.7%的完成率,让这家曾领跑新势力的车企跌至第四。

02 传统巨头的绝地反击

比亚迪继续以188.47万辆的绝对优势领跑1-7月厂商销量榜,14.8%的市场份额无人撼动。其技术出海战略成效显著:海外销量突破8万辆,方程豹、腾势等子品牌单月销量破万,构建起多维度护城河。

吉利汽车以62.8%的同比涨幅上演教科书级转型,142.86万辆的销量背后是其“两条腿走路”战略的成功实践。银河系列237%的爆炸式增长,让燃油车智能化升级与高端突围的双线作战初见成效。

奇瑞与长安组成的“第二梯队”凶猛突进。奇瑞凭借21.5万辆的7月销量及11.9万辆出口数据,拿下单月季军;长安则以13.6万辆的销量和41%的增速杀入第四,新能源板块73%的爆发式增长展现央企转型动能。

这些自主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碾压合资对手,更在海外开辟第二战场。奇瑞继续巩固“出海一哥”地位,比亚迪海外销量同比增长83%,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攻势已从单纯出口转向技术标准输出。

03 合资阵营的至暗时刻

当自主品牌手握技术、市场与资本三张王牌,合资车企的防线正全面瓦解。前五榜单中仅剩一汽大众以85.44万辆销量苦守第五名,且同比负增长。南北大众合计市场份额不足15%,较巅峰期缩水近半。

日系阵营中,一汽丰田、广汽丰田虽凭借混动技术勉强守住前十席位,但已无力阻挡自主品牌攻势。美系的上汽通用五菱7.7万辆月销量,早已不复“神车制造者”的荣光。

豪华市场更遭遇精准打击。鸿蒙智行单车均价达38.95万元,成功杀入高端市场;问界M9上半年销量62,492辆,同比增长6.28%,在50万元以上市场夺得销冠。

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强销量同比下降均超10%,且2025年销量预测继续下调10-15%。赛力斯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增长66.20%至96.98%的数据,印证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实现“量利双收”。

04 价格战背后的消费迁徙

中汽协数据显示,新能源与燃油车的消费结构呈现明显差异:传统燃油车销量仍集中在10-15万元区间,而新能源车主力战场已上攻至15-20万元区间,累计销量176万辆,同比增长13.2%。

这一变化揭示中国消费者心智的根本转变:当智能化体验成为核心购车因素,愿意为技术创新支付溢价的群体正迅速扩大。小鹏P7+、小米SU7等车型的热销,证明本土企业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已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价格战仍在持续,但战场形态已然升级。从2024年的“补贴换市场”,到2025年的“技术定价格”,头部自主品牌在15-40万元价格带建立起多重产品矩阵。当极氪、深蓝等新势力子品牌集体月销破万,“国货替代”浪潮已从低端蔓延至豪华领域

05 决战未来的生死时速

随着2025年进入下半场,车企战略分野愈发清晰:

小鹏计划乘胜追击,下半年推增程动力C级SUV,继续验证其“性价比+智能化”爆款公式。小米二期工厂6月竣工后,产能桎梏有望解除,首款纯电SUV将与SU7形成双车矩阵。

蔚来急需通过ET9的技术下放和第三品牌“萤火虫”的交付,实现销量翻倍的生死目标。鸿蒙智行押注问界M8等新品挽救完成率,但百万目标已成泡影。

跨国车企的反击也在蓄力。奥迪2025年主力车型Q5L、A5L将搭载华为智驾系统;奔驰将在CLA车型上推出中国团队研发的全场景智驾功能。宝马“新世代”系列将于2026年沈阳投产,豪华车市场的技术反扑已进入倒计时。

补贴政策可能退坡、国际贸易环境动荡、欧盟反补贴关税悬而未决,中国车企在狂飙突进中仍需系好安全带。但不可否认,当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这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产业革命已不可逆转。

数字背后,是超过2000万中国家庭用真金白银完成的投票。当问界M9以46.98万元起售价杀入50万元以上销量榜首,当德国工程师开始拆解小鹏Mona M03研究其成本控制,当丰田章男在董事会上展示比亚迪海豹的电池拆解报告——汽车工业的权杖交接仪式已悄然完成

赛力斯工厂里,新下线的问界M8正进行最后的智能驾驶标定;小米二期工地,钢结构厂房在八月骄阳下反射着银光;长春一汽大众总部,德方高管面前的屏幕亮起红色预警:“市场份额跌破15%”

车评人仍在争论合资品牌能否翻盘,而消费者用订单写下最终判词: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没有人会为‘情怀’买单

> 您认为合资阵营还有机会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