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创:草根起家的 “电动火种”(1997-2004)
1997 年的江苏无锡,摩托车还是街头的 “稀罕物”,普通人家出门靠自行车,遇上刮风下雨简直遭罪。当时在摩托车维修铺打工的董经贵,天天听顾客抱怨:“要是有不用蹬、还便宜的车就好了!” 这抱怨里藏着商机,董经贵心里动了念 —— 做电动车。
可创业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他凑了 50 万块钱,一半是自己攒的维修费,一半是找亲戚借的,在锡山区租了间 800 平米的旧厂房,刷了层白灰就当车间。拢共 12 个工人,有修摩托车的老师傅,有刚毕业的毛头小子,连条正经的生产线都没有,全靠手工组装。
初创的日子比修摩托车还苦。没有核心技术,电机、电池全靠外购,人家看你是小作坊,要么漫天要价,要么给次品。有次进了批电池,充一次电只能跑 20 公里,顾客找上门来闹,董经贵只能赔笑脸、退钱,到手的利润全赔光了。他急得上火,带着两个师傅蹲在电池厂门口,软磨硬泡三天,才求来技术员指导,总算摸清了电池匹配的门道。
生产条件更是简陋。没有装配台,就用木板搭;没有检测设备,工人骑着车在厂房外转圈试性能,冬天冻得手发紫,夏天晒得脱皮。有个老工人回忆:“那时候组装一辆车要俩小时,螺丝全靠手拧,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1998 年春节前,第一批 200 辆雅迪电动车造好了,摆到无锡的集市上,问的人多,买的人少,有人戳着车把说:“这玩意儿没电了不就是废铁?还卖 1800 块,不如买自行车!”
董经贵咬着牙想了个招:给经销商赊账,卖出去再给钱,坏了包退包换。有个经销商试着拿了 10 辆,没想到一周就卖光了,回来拉货时说:“老百姓认!比自行车省力,比摩托车便宜,接孩子买菜正合适!” 这年下来,居然卖了 3000 辆,赚了 8 万块,够还亲戚的借款了。
2001 年迎来了第一个转机。无锡搞城市交通整治,限制摩托车上路,电动车成了香饽饽。董经贵趁机砸钱租了新厂房,添了 3 条半自动生产线,还注册了 “雅迪” 商标,图案是展翅的小鸟,寓意 “轻便出行”。可麻烦又找上门:电池供应跟不上,订单排到了一个月后。董经贵带着现金连夜开车去天津找电池厂,守在厂长办公室门口,饿了就啃面包,终于拿到了优先供货权。
2003 年,“非典” 突如其来,大家不敢挤公交,电动车销量暴涨。雅迪的工人三班倒赶工,董经贵也睡在车间,累了就趴在零件箱上眯一会儿。有次生产线的电机烧了,他顶着高温拆修,手上烫起了水泡也没停。这年雅迪卖了 10 万辆电动车,在江苏成了小有名气的 “电动车厂”,董经贵站在新厂房前说:“咱要让老百姓都骑上靠谱的电动车!”
二、发展:三次飞跃与全国称王(2005-2020)
(一)2005-2010:建基地、扩产能,坐稳华东龙头
2005 年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像开春的麦苗 —— 疯长。全国有 1000 多家电动车厂,山东、河南的小作坊靠低价抢市场,一辆车只卖 800 块。董经贵却反着来,砸 2 亿元在天津建了第一个省外生产基地,从日本引进电机生产线,还请了上海的工程师搞研发。
有人劝他:“便宜货才好卖,你砸钱建基地不值当!” 董经贵摇摇头:“小作坊做不出好车,要做就做耐用的!” 天津基地生产的 “劲驰” 系列,电池能跑 60 公里,车架用的是汽车级钢材,摔在地上都不变形。有个快递员骑了 3 年没坏,逢人就说:“雅迪车抗造,比换三辆便宜车还划算!”2007 年,雅迪销量突破 50 万辆,华东市场份额占到 15%。
2008 年金融危机,原材料涨价,好多小厂倒闭了,雅迪却趁机扩张。董经贵拍板在广东东莞建第二个基地,专门生产适合南方多雨天气的防水电动车。为了抢工期,他带着管理层在工地住了两个月,每天只睡 4 小时。东莞基地投产当天,董经贵拿着刚下线的电动车淋水测试,水顺着他的衣领流进脖子,他却笑着说:“这下南方的顾客再也不怕下雨了!” 这年雅迪销量逆势涨到 80 万辆,营收突破 15 亿元。
2010 年是关键的一年。雅迪推出 “铂金版” 系列,首次用上了自主研发的控制器,充电速度快了一倍,还能防小偷 —— 一断电就自动锁死电机。上市当天,全国经销商抢订了 10 万辆,有个经销商拉着董经贵的手说:“董总,这车子就是印钞机啊!” 这年雅迪销量冲到 150 万辆,成了华东地区的电动车龙头。
(二)2011-2016:创品牌、谋上市,迈向全国第一
2011 年,电动车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光无锡就有 200 多家厂。董经贵意识到:“光靠质量不行,得让全国人都知道雅迪!” 他砸 5000 万请明星代言,在央视打广告,广告语 “雅迪,更高端的电动车” 传遍大街小巷。还花 2000 万冠名自行车赛,让选手骑着雅迪电动车领跑,观众都说:“这牌子有排面!”
品牌响了,渠道得跟上。雅迪搞了 “千城万店” 计划,给经销商补贴装修费,还派技术员上门培训。有个县城经销商以前卖杂牌子,加入雅迪后一年赚了 50 万,他说:“雅迪名气大,售后有保障,老百姓信得过!” 到 2013 年,雅迪全国门店突破 1 万家,销量达到 280 万辆,仅次于爱玛,成了行业老二。
2015 年,董经贵又干了件大事:筹备上市。为了符合上市标准,雅迪花了 1 亿元整改工厂,建了行业第一个 CNAS 实验室,能测电池、电机的 200 多项性能。有次检测发现一批电机噪音超标,董经贵立马下令销毁,损失了 800 万,他说:“上市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把企业做得更规范!”2016 年 5 月,雅迪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了 “中国电动车第一股”,募集资金 30 亿,董经贵站在港交所敲钟时,眼圈红了:“咱农民的孩子,也把企业做到上市了!”
上市后,雅迪底气更足了。2016 年下半年,推出 “冠能” 系列的前身 “长跑王”,一次充电能跑 120 公里,解决了老百姓 “续航焦虑”。河北有个农民骑它去邻县卖菜,来回 80 公里不用充电,他说:“这车子能当半个货车用!” 这年雅迪销量突破 400 万辆,营收达到 68 亿元,离全国第一只有一步之遥。
(三)2017-2020:搞智能、冲第一,开启全球化
2017 年,董经贵在全员大会上喊出目标:“两年内拿下全国销量第一!” 为了实现目标,雅迪砸 10 亿元在安徽合肥建智能工厂,引进 200 台机器人,以前 10 个工人一天装 500 辆车,现在机器人一天能装 2000 辆,误差还不到 1 毫米。有个老工人说:“以前天天搬电池累得腰疼,现在坐在控制室按按钮就行,太轻松了!”
智能技术也跟上了。2018 年推出 “雅迪智行” APP,电动车能连手机,丢了能定位,还能远程锁车。有个用户的车被偷了,通过 APP 找回来,特意送了面锦旗:“雅迪智能,小偷克星!” 这年雅迪销量达到 503 万辆,第一次超过爱玛,成了全国第一。董经贵把 “全国销量第一” 的牌子挂在总部大厅,说:“这只是开始,咱要做全球第一!”
2019 年,雅迪吹响全球化号角。先是在越南建了第一个海外工厂,生产的电动车出口东南亚,当地老百姓喜欢它耐用、便宜,一年就卖了 10 万辆。接着又在印尼、泰国设了分公司,还参加德国慕尼黑车展,把电动车卖到了欧洲。有个德国经销商说:“雅迪车质量好,价格比欧洲品牌低一半,太好卖了!” 这年雅迪出口量突破 50 万辆,业务覆盖 66 个国家。
2020 年疫情期间,雅迪没停摆,反而加速扩张。捐了 2000 万元的电动车和口罩,还推出 “无接触购车”,用户线上订车,门店送货上门。这年合肥智能工厂产能突破 300 万辆,雅迪全年销量达到 609 万辆,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营收突破 193 亿元。董经贵在年终大会上说:“疫情挡不住我们,2021 年,冲刺全球第一!”
三、现状:双碳时代的 “全球电动车巨头”(2021-2025)
2025 年的雅迪集团,早不是当年的 “无锡小作坊” 了,成了拥有 3 万名员工、总资产 500 亿元的综合产业巨头。2024 年财报一出来,业内都惊了:全年营收 450 亿元,利润总额 38 亿元,雅迪控股(
01585.HK
)股价一年涨了 60%,还连续四年荣登 “全球电动车企业销量第一”。现在的雅迪,就像电动车行业的 “全能选手”,三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从无锡的车间延伸到全球的市场。
(一)核心业务:三大板块撑起 “出行帝国”
雅迪的业务版图,早就超出了 “两轮电动车” 的范畴,形成了 “两轮电动车 + 智能装备 + 绿色循环” 的三大板块:
两轮电动车:主业中的 “顶梁柱”
这是雅迪的 “老本行”,也是底气所在。截至 2024 年底,在全球有十大产研基地,中国有江苏、天津、广东、安徽、重庆 5 个,海外有越南、印尼、泰国、墨西哥 4 个,还有 1 个在巴西建的新基地,年产能达到 2000 万辆,相当于全球每 3 辆电动车里就有 1 辆是雅迪造的。在国内,每 10 辆电动车里有 3 辆是雅迪;在海外,东南亚市场份额突破 25%,欧洲市场卖了 80 万辆,比 2020 年翻了三番。更厉害的是 “冠能 4.0” 系列,一次充电能跑 200 公里,2024 年卖了 600 万辆,有个外卖小哥说:“以前一天充两次电,现在三天充一次,能多送 20 单!”
智能装备:技术硬核的 “发明家”
谁能想到,造电动车的居然成了 “装备达人”?雅迪现在有 8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 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旗下的雅迪智能装备公司,一年能造 3000 台(套)智能设备,不仅自己用,还卖给小牛、九号这些同行。他们研发的 “电池组装机器人”,比人工效率高 5 倍,误差不到 0.5 毫米;还有 “智能检测系统”,能在 0.3 秒内找出电机的微小故障,以前靠人耳听根本听不出来。2024 年,这套设备卖了 12 亿元,好多同行说:“雅迪这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啊!”
绿色循环:双碳赛道的 “先行者”
响应国家 “双碳” 目标,雅迪早就偷偷布局绿色产业了。废旧电池处理方面,在江苏、河南、云南建了 5 个循环利用基地,一年能 “消化” 150 万吨废旧电池,相当于减少 200 万吨碳排放。生产的再生电池材料,质量比原生材料还稳定,价格却低 15%,供不应求。更厉害的是 “电池回收闭环”,从你手上回收旧电池,加工成再生原料,再做成新电池,全程环保无污染。2024 年,这个板块营收突破 60 亿元,被国家工信部评为 “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二)核心实力:硬核数据背后的竞争力
雅迪能在电动车行业站稳脚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智能制造领跑全球
雅迪是全国电动车行业第一个搞 “工业 4.0” 的,现在更是把智能化做到了极致。每个智能工厂里都有 300 多台机器人,从零件组装到成品检测全流程自动化,工人只需要在控制室监控。合肥的智能工厂里,还有 “数字孪生” 系统,在电脑上就能看到每个设备的运行情况,哪里出问题一键就能排查。2024 年,这个工厂的生产效率又提高了 30%,废品率降到了 0.2%,是全球电动车行业最低的。工信部的专家来考察,竖着大拇指说:“雅迪的智能制造,至少领先行业 3 年!”
创新能力后劲十足
雅迪从来没在研发上省过钱,2024 年研发投入花了 27 亿元,占营收的 6%,比行业平均水平高 2.5 倍。在无锡、深圳、德国慕尼黑有 3 个研发中心,1200 多名工程师天天琢磨新技术。自主研发的 “TTFAR 5.0 增程系统”,能让电动车续航再涨 50%,已经用到了冠能系列上;还有 “固态电池”,充电 10 分钟能跑 100 公里,2024 年刚推出就订出去了 150 万组。这年雅迪拿到了 120 项专利,其中 “长寿命电池技术” 还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全球供应链稳如泰山
雅迪打通了 “原材料 - 生产 - 销售” 的全球供应链,在东南亚建了电池生产厂,自己造电池,不怕国际锂价暴涨;在德国建了研发中心,能快速对接全球技术;在欧洲建了仓库,发货到欧洲客户手上只要 2 天。2023 年,国际锂价涨了 50%,好多同行都亏了,但雅迪因为有自己的电池厂,成本没怎么涨,还赚了不少。有供应商说:“雅迪的供应链,就像穿了‘防弹衣’,啥风浪都不怕!”
(三)当前挑战:巨头也有 “成长的烦恼”
别看雅迪现在风光,其实日子也不好过,眼前就摆着好几道坎:
行业价格战太惨烈
国内电动车企业太多了,光山东就有 300 多家,为了抢订单,大家都降价。2024 年,有的企业一辆电动车只赚 10 块钱,雅迪虽然有技术优势,但也不得不跟着降,利润率从 12% 降到了 8.5%。海外市场更难,欧洲搞环保壁垒,要求电动车碳排放达标,雅迪花了 2 亿元改造生产线才符合标准;美国给中国电动车加了 25% 的关税,雅迪的美国市场销量掉了 15%,好多订单都转到了墨西哥工厂。
原材料成本压力大
锂价就像 “过山车”,2022 年涨了 60%,2023 年又跌了 40%,根本没法预测。而且其他原材料也涨,电机铜线、车架钢材一年涨了 30%,雅迪一年的采购成本增加了 45 亿元。虽然有自己的电池厂,但锂原料只能满足 40% 的需求,大部分还得靠进口,钱不够花成了大问题。
高端技术还被 “卡脖子”
虽然搞了很多创新,但最核心的技术还得靠进口。比如电动车的智能芯片,主要从美国买,一块芯片要 8 块钱,成本太高;还有高端电机的轴承,比如赛车级电动车的轴承,国外企业守得死死的,雅迪研究了 3 年还没突破。2024 年花了 8 亿元研发自主芯片,可还是没成功,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外企业赚钱。
全球管理难度大
业务遍布 100 个国家,每个地方的政策、文化、市场习惯都不一样。在欧洲,消费者喜欢高端电动车,价格再高也愿意买;在东南亚,消费者只认便宜货,贵了卖不动。有次越南工厂因为节假日安排和工人闹矛盾,停产了 2 天,损失了 3000 万元。怎么管好这么大的 “摊子”,成了管理层的头疼事。
四、未来:2050 年的 “全球智慧出行领航者”(2026-2050)
面对这些挑战,雅迪在 2025 年的战略会上定了个大目标:到 2050 年成为 “全球智慧出行领航者”,智能装备和绿色循环业务占比达到 70%,海外业务占比突破 60%,建成全产业链的智慧出行生态网。为了这个目标,三大升级计划已经在悄悄推进了。
(一)业务升级:瞄准三大新赛道
智能出行全场景发力
不再只做 “带 APP 的电动车”,要做 “智慧出行的入口”。2030 年前,推出 “电动车 + 导航”“电动车 + 外卖接单” 的套餐,电动车能自动识别路况,推荐最优路线;外卖小哥的车还能自动接收订单,导航到取餐点。2035 年,研发出 “自动驾驶电动车”,不用握车把就能跟着前面的车走,老人小孩都能骑;2040 年,智能出行业务营收突破 300 亿元,占总营收的 50%。到时候,你的电动车可能比你还懂路。
绿色循环全链条打通
重点搞 “从电池到电池” 的闭环,2030 年在全球建 15 个循环利用基地,一年处理 800 万吨废旧电池,相当于 “吃” 掉全球 20% 的废旧电池。还要研发 “可降解电池”,用植物原料做电解液,报废后能自动降解,不会污染环境。2035 年,可降解电池销量突破 500 万组,占全球可降解电池市场的 40%;2050 年,实现电动车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智能装备全球化布局
把智能装备卖到更多国家,2030 年在德国、美国建智能装备工厂,服务欧洲和美洲的客户;2035 年,研发出 “电动车生产全流程无人系统”,一个工厂只要 15 个工人就能运转,比现在少 90%;2040 年,智能装备业务营收突破 200 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车装备供应商。到时候,全球的电动车工厂里,可能都有雅迪的机器人在干活。
(二)能力升级:科技与全球化双驱动
数字化做到 “全智能”
2030 年实现 “AI 全流程管理”,从电池生产到电动车销售,全由 AI 说了算。AI 能预测锂价的涨跌,提前锁定原材料;能根据用户的骑行习惯,推荐最合适的电动车;能优化全球工厂的生产计划,哪个工厂产能空了,就把订单调过去。还要搞 “数字孪生出行网”,在电脑上就能看到全球的门店、工厂、仓库,哪里出问题一键就能解决。
全球化布局再深化
现在海外业务占 45%,2035 年要做到 60%。计划在 “一带一路” 国家建基地:2028 年在印尼建锂矿加工厂,自己提炼锂原料,成本能降 30%;2032 年在非洲建电动车组装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2040 年在巴西建研发中心,对接南美市场。还要跟国际巨头合作,比如跟华为合作智能车联网,跟壳牌合作电池快充技术,降低成本又能提升技术。
绿色制造升级
2030 年,所有工厂都建成 “零碳工厂”,生产过程不用化石能源,全靠太阳能和风能;2035 年,研发出可回收的电动车外壳,减少塑料污染;2050 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从锂矿开采到电动车报废,全程不产生碳排放。还要建 “国家级电动车与智能装备实验室”,每年拿出研发投入的 75% 搞核心技术攻关,比如自主芯片、高端轴承,再也不受制于人。
(三)服务升级:做 “有温度的出行服务商”
智慧服务全覆盖
2030 年,推出 “雅迪出行管家” 服务,从电动车维修到电池更换,一个管家全搞定。在全国建 2000 个 “雅迪服务站”,车主骑过去,机器人 5 分钟就能换好电池,还能免费检测车况。更潮的是 “电动车租赁” 服务,外卖小哥不用买电动车,按月租,坏了免费修,一年能省 1 万元。有小哥说:“雅迪这是帮我们减轻负担啊!”
乡村振兴齐发力
2029 年开始,把电池回收和电动车销售项目搬到农村。在云南、贵州的乡村建电池回收点,回收一组旧电池给农民 20 块钱,既环保又能让农民赚钱;帮农村的小卖部建雅迪销售点,卖一辆车给店主提成 200 块。还要在农村推 “低速电动车”,速度不快但载重量大,能拉化肥、送粮食,一辆只卖 3000 块,耐用又便宜。
人才培养筑根基
与 150 所高校合作,建 “雅迪班”,培养智能装备、绿色循环人才,每年招 5000 名应届生。还给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比如研发出自主芯片的团队,能拿到 2000 万元奖金。2035 年,要培养 300 名行业顶尖专家,1500 名青年技术骨干,让技术有人传、事业有人接。
五、发展关键点:雅迪集团的 “成功密码”
从无锡的 800 平米旧厂房,到全球 100 个国家的业务网络;从 12 个员工,到 3 万名员工;从做简易电动车,到 “出行 + 智能 + 绿色” 多元发展 —— 雅迪这二十八年的路,藏着 5 个核心 “密码”,每一个都踩准了时代的节拍。
(一)“创始人掌舵” 的战略眼光
雅迪的成功,首先得靠董经贵的 “好眼光”。1997 年别人都修摩托车,他敢做电动车;2005 年别人都搞低价竞争,他敢砸钱建基地;2016 年别人都怕上市麻烦,他敢冲刺港股;2019 年别人都守着国内市场,他敢出海全球。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这可不是运气。
2018 年,董经贵去欧洲考察,发现欧洲人喜欢高端电动车,回来就拍板搞 “VFLY” 高端品牌,一辆卖 2 万块,有人说 “太贵卖不动”,可结果一年卖了 5 万辆。他说:“市场永远在变,你得比市场快一步!”2020 年疫情,别人都停了扩张,他敢建墨西哥工厂,现在美国加关税,好多同行没订单,雅迪的墨西哥工厂却忙得不可开交。这种 “先人一步” 的战略眼光,是雅迪能领跑的关键。
(二)“质量为王” 的立身之本
雅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刻进了骨子里。1998 年第一批车电池有问题,董经贵赔钱也要退;2015 年一批电机不合格,他当场销毁损失 800 万;现在每辆电动车出厂前要过 “五关”—— 电池充放电测试、车架摔打测试、防水浸泡测试、电机噪音测试、刹车性能测试,合格了才能贴商标。
老顾客认雅迪,就是认它的质量。有个上海的用户骑雅迪车骑了 10 年,换了电池还能骑,他说:“雅迪车就是耐用,比我儿子的电动车还结实!”2024 年,雅迪的用户复购率达到 40%,好多人换车还选雅迪。这种 “质量过硬” 的口碑,是雅迪最值钱的财富。
(三)“科技为核” 的发展动力
雅迪从来没在研发上省过钱,从 2005 年请工程师搞控制器,到 2024 年投 27 亿搞固态电池,始终把科技当成 “命根子”。2017 年砸 10 亿建智能工厂,当时好多同行觉得 “没必要”,可现在雅迪的生产效率比他们高 3 倍,人工成本还低。现在雅迪有 1200 多名工程师,5000 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就有 1200 多项,比好多同行加起来还多。
有次记者问董经贵:“为什么愿意在研发上花这么多钱?” 他说:“电动车行业门槛不高,拼到最后就是拼技术。你有别人没有的技术,就能赚别人赚不到的钱!”2024 年,雅迪的冠能系列比普通电动车贵 30%,但还是卖得最好,因为用户觉得 “续航长,值这个钱”。这种 “科技为王” 的理念,让雅迪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四)“全球化布局” 的增长引擎
雅迪早就明白 “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2019 年就出海建工厂,现在海外有 5 个生产基地,100 多个国家有销售网点,2024 年海外销量突破 600 万辆,占总销量的 30%。东南亚市场靠性价比,欧洲市场靠高端,美洲市场靠本地生产,每个市场都有不同的打法。
2023 年国内价格战惨烈,雅迪的国内利润降了,但海外利润涨了 20%,把损失补了回来。董经贵说:“全球市场这么大,不能只盯着国内。” 现在雅迪在海外建了研发中心,能根据当地需求改产品,比如在东南亚加了载物架,在欧洲加了限速装置,卖得越来越好。这种 “全球化布局”,让雅迪抗风险能力特别强。
(五)“供应链自控” 的成本壁垒
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雅迪早就搞了 “电池自主化”。在东南亚建了电池厂,自己造电芯;在国内建了循环基地,回收旧电池再利用,电池成本比同行低 15%。2023 年锂价暴涨,好多同行因为电池贵卖不动车,雅迪因为自己造电池,还能降价抢市场。
不光是电池,雅迪的电机、控制器也大多是自主生产,甚至连智能装备都自己造。别人要花高价买设备、买零件,雅迪自己就能造,成本自然低。有供应商说:“雅迪的供应链太全了,别人根本没法跟它比价格!” 这种 “供应链自控” 的壁垒,让雅迪在价格战里总能赢。
六、结语:电动车行业的 “中国样本”
从 1997 年的第一辆简易电动车,到 2025 年的智能自动驾驶电动车;从 12 人的小作坊,到 3 万人的跨国巨头;从单纯做代步工具,到 “出行 + 智能 + 绿色” 多元发展 —— 雅迪这二十八年,是中国电动车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更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奋斗的生动见证。
这背后,是创始人的战略眼光,是质量为王的坚守,是科技为核的执着,是全球化的魄力,更是供应链自控的智慧。现在的雅迪,虽然面临价格战、成本压力、技术瓶颈的挑战,但它的根扎得很深 —— 扎在无锡的土壤里,扎在用户的信任里,扎在时代的浪潮里。
未来,当雅迪的自动驾驶电动车带着老人穿梭在公园,当它的机器人在全球的工厂里忙碌,当它的循环工厂 “吃” 掉废旧电池变成新资源 —— 这家从无锡成长起来的企业,一定会在全球智慧出行舞台上,擦亮 “中国品牌” 的名片。就像它的口号说的:“雅迪,让出行更美好”,这份承诺,不仅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国企业的未来,还在继续生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