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顺风车这个价格,已经不是离谱了,是直接进入玄幻小说的领域了。三体人看了都要连夜把水滴开过来研究一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违反基本商业物理学的超自然现象。价格低到你感觉司机师傅不光是做慈善,甚至可能是在渡劫,每一次接单都是在消耗自己的修为。但魔幻的是,车不仅没少,反而像是春天雨后的韭菜,一茬接一茬,新面孔层出不穷。这帮人到底图啥?
这背后不是经济学,是人学,甚至有点道诡异仙的意思。
第一波人,是这个生态里的活化石,跑了五六年的老司机。他们是这个体系里的“筑基期修士”,早就见惯了平台的各种骚操作和价格闪电战。对他们来说,换个行业等于重修一门功法,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况且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坐骑从耗蓝的“油车”换成了能自动回蓝的“电车”,修炼成本已经压到了极限。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车,也不是技术,而是手里攒下的那几个“人形充电宝”——也就是熟客。这些熟客是他们在这个残酷修仙世界里唯一的稳定灵石来源,能让他们在每次平台降价的“天劫”中勉强维持人形,不至于被打回原形。所以他们还在跑,因为不跑,就等于道心破碎,直接散功了。
第二波人,就比较惨烈了。他们是前两年创业失败的小老板,属于“被动飞升失败,修为尽失”的选手。昨天还在酒桌上跟人谈几百万的盘子,今天就得在APP上为十几块的单子跟人拼手速。这种落差,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让他们去公司里打卡上班?开什么玩笑,仙人怎么能去给凡人当牛做马。所以,他们把自己的车——那辆曾经承载着老板梦的宝马、奥迪或者凯迪拉克,变成了移动的忏悔室。
他们不是在开车,他们是在燃烧自己。那种不要命的跑法,一天跑十几个小时,有单就接,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勤奋,而是因为他们怕停下来。车一停,脑子里就会开始回放自己是怎么从老板变成“师傅”的,老婆失望的眼神,孩子转学的通知书,还有那些以前称兄道弟现在装不认识的“朋友”。这种精神内耗,比跑车累多了。所以只能跑,不停地跑,用轮胎的嘶吼和身体的疲惫,去对抗心里的那个无底洞。乘客以为自己打到的是一辆车,其实是一段正在流血的故事。
第三波,中年失 Fucked 业人士。这批人才是未来顺风车战场的绝对主力。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标准的“压缩毛巾”,被社会一盆冷水浇下来,瞬间膨胀,填满了每一个没人愿意干的角落。再去找工作?面试官比你儿子还年轻,上来就问你有没有“网感”,懂不懂“私域流量”,能不能接受“大小周”。这他妈的哪是找工作,这是在渡劫。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此深有体会。有时候在家待着,老婆看你的眼神都像是在看一件占地方的旧家具。车,就成了他们最后的避难所,一个移动的“金钟罩铁布衫”。在车里,他不是失业的中年人,他就是“师傅”,是能把你安全送到目的地的掌控者。那份微薄的收入,与其说是工资,不如说是“精神稳定费”,是用来购买家庭和睦的。所以他们跑上了瘾,因为比起在外面被世界拷问,在家里被家人审判,方向盘后面的那点孤独,简直就是天堂。
第四波,属于赛道里的“魔法师”,玩的是流量打法。他们是顺风车自媒体博主,车上装了八个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记录人间百态。今天拍个乘客不付钱,明天剪个奇葩聊骚,后天再整个深夜emo文学。车费对他们来说就是个门票,真正的收益在视频的播放量和打赏里。他们不是司机,是导演兼主演,每一位乘客都是他们剧本里的NPC。他们把顺-风-车,硬生生玩成了一个大型开放世界RPG,主线任务就是“一把子整活”,割韭菜才是最终目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魔怔了,把开顺风车搞得跟西天取经一样。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一个道理?各有各的难,各有各的妖魔鬼怪。
最后还有一小撮,是真正的兼职。工作清闲,工资饿不死也吃不饱,家里没矿,自己也没啥能逆天改命的技能。跑顺风车对他们来说,就像我们小时候去游戏厅,用最后几个币玩一把《拳皇》,赢了血赚,输了也不亏。就是为了那点额外的收入,能让下个月的话费有着落,或者能给女朋友买杯好点的奶茶。他们是这个荒诞舞台上最正常的普通人,也正因为他们的正常,反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
所以,你看,顺风车价格为什么这么低还有人跑?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门生意。这是一个巨大的、流动的、收容了所有被主流社会甩出去的人的“任意门”。门的一边是破碎的梦想、失落的尊严和无处安放的中年,另一边,是方向盘后短暂的平静,和一块写着“下一单,10.8元”的屏幕。
他们不是在跑单,他们是在跑生活。
或者说,是被生活追着跑。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