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刚刚出了一款叫849 Testarossa的超跑,标志着品牌的动力巅峰。你知道吗,这辆新车的最大功率达到了1035bhp,比SF90还多了49bhp,感觉像是给超跑加了个猛男buff。它可以在2.35秒破百,极速超过330km/h,这可是肉眼可见的飞车节奏。
我还记得那天在展厅看车,旁边的销售对我说:这次的发动机改进,不只是换了个大直径涡轮,还借鉴了296 GT3的隔热罩。我心里暗想:到底是科技的积累,还是冷拜拜的套路呢?总感觉法拉利这些年大多是技术点滴堆积成的温水煮青蛙。
我对这款新车的认识,最开始只是看新闻标题的动力最强,但其实它的空气动力学也没闲着。车身长度排了排,增加了8mm,但在241km/h时,车下压力提升了25%。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我自己心里还在争论,毕竟车体变大了,重了,操控的敏捷是不是还会打折扣?试驾成绩显示,它在Fiorano跑出1分17.5秒,比SF90快1.2秒,领先优势还是蛮明显的。——(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觉得,增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是真功夫,还是我扭扭头就看的表面功夫?我倒认为,在超跑圈里,空气挡风,风阻越小,跑得越快,但调校的难度也高——要能平衡空气动力和下压力,得花不少心思。而这点,法拉利的工程师似乎还是有一手。
我刚才翻了下我之前拍的相册,突然发现一张车门旁边的细节:那一体化的巨大侧进气口,竟然还藏着大尺寸中冷器。你再好奇一下这种设计的黑科技吗?散热是个硬杠杠,因为涡轮增压不断发热,新中冷器面积比SF90大20%,也算是硬扛自家热度。
但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车身变大和提升动力,背后其实牵扯到的东西很多,比如底盘、转向,甚至轮胎的选择。法拉利特意用了米其林Pilot Sport Cup 2轮胎,尤其是赛车专用的赛道胎,这个选择其实很直观——你想跑快,得有好的抓地力,但价格也明显比普通轮胎高得多。单轮轮胎就得1万多人民币,轮圈也是碳纤维的,减重效果杠杠的。
我心里还在琢磨,排气管加长10%,声浪倒是穿透,但我觉得,汽车的心声其实除了音浪之外,更在于你怎么用油。估摸着,百公里油耗(这段先按下不表)大概在12-15L左右(体感/估算),其实也不算特别吃钱。换算一下百公里成本,应该在7毛到1块人民币之间,这还不算赛事、维护费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法拉利是不是还是觉得你越跑越快,越烧油越爽?很多时候车子快不快,不只看发动机功率,还要看变速箱、底盘调教。你们知道吗,849 Testarossa用的是借鉴了296 GTB的电子换挡系统,让换挡更快更顺畅。换句话说,这车不用你扭扭头来挂挡,调调胡子,一切都在电子上自动完成。
我记得一位修理工说过:这车的刹车换成了碳陶盘,比SF90还要大,刹车距离更短。天哪,我都想象不到,踩那几脚后,会不会像揣摩一把弹簧,弹得特别重击。你想想:刹车越来越大、越来越硬,能不能压得住美国钢铁?官方说,刹停距离比老款少了1米,真是哪来那么高的制动快感。
顺便再问一句,你觉得这样硬核的超跑,日常开是不是太折腾?我有点犹豫,毕竟,这车的配置,不属于随叫随到的生活用品。最关键的,还是那套Ferrari Integrated Vehicle Estimator软件系统——通过传感器预测车辆动态,实时调节ABS、稳定控制和扭矩分配。听上去很复杂,但实际上就是车内装了个天眼,知道你下一秒要怎么折腾。
我不知道这是谁设计的算法,但我觉得,能做到数毫秒级的反应,这方面的技术门槛其实和我们用手机的反应速度差不多。上次一个朋友说:现在的超跑,好像变成了思维伴侣了。我笑着说:或者变成了‘会思考’的机器人?
我还得说一句——买这车不是冲着快去的,更多时候我会觉得,买车还是想找个伙伴。你踩下油门的那一瞬间,是不是会有一种要冲开始的冲动?那种感觉,或许只有真正开过1390bhp的车的人才能理解。
(这段还没讲完,突然忘了问,你觉得,这种追求极致的动力和设计,是不是太过头了点?难得多一份理智,说不定其实更珍贵?)
哦对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某些超跑,每次一出场就要标价四百万?除了品牌溢价之外,是不是也因为它背后那点最强动力的竞争心理,刺激得每个厂家都拼命做出更极端的版本?那这也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极端的车,是不是也意味着极端的风险?还是说,技术手段已经让我们变得更安全?
我比较喜欢那个像赛车一样的细节设计,你知道吗?或者,我更喜欢发现在普通日子里,跑个飞快,感觉像在追逐一只靴子。你说车的魅力,是不是就藏在这种抓不住的瞬间?这微妙的小细节,谁能摸得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