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小米YU7刚一交付,市场立刻沸腾了。有人期待新车,有人却把新车当成了“生意”。一边是苦等提车的普通用户,一边是手握几百单订单的黄牛。
闲鱼、微信等二手平台,转让信息铺天盖地。各地卖家抛出加价现车,江苏、辽宁、天津、北京,几乎所有大城市都能看到这种加价转卖。这样的现象从7月6日那天开始,一直在蔓延。
江苏的卖家说,YU7顶配寒武岩灰刚从4S店拖回来,还没上牌,36万买入,38万出手。辽宁的卖家加价8888元转手,最低7000元也能谈。短短几天,天津、北京的现车也被抢走,节奏飞快。
卖家在微信上晒出近300单订单,多是准现车,交付地遍及太原、嘉兴、扬州、宁波,像一张网一样,把各地的需求都套了进去。买家着急,卖家却在等待更高的溢价。每一手转让,都是一次博弈。
一部分买家只想早点提车,不在乎多花几万块。另一部分则在算计,等官方交付周期缩短再说。2025年7月,小米官方交付周期被拉长,标准版要等59到62周,Pro版53到56周,Max版也要45到48周。
等一年车,对很多人来说,太煎熬了。有人担心,明年再买,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逐步“退坡”,成本就会上升。这种焦虑,被黄牛精准捕捉,也成了灰色市场的推手。
两种转让方式,提车后过户算二手,提车前更改上牌人信息则是“一手车”。一手车能享受置换和地区补贴,价格自然更高。买家想省钱,卖家想多赚,一来一回,水涨船高。
但2025年7月,官方对上牌人信息卡得很严,几乎改不了。黄牛又琢磨出变通办法,伪造结婚证、户口本,假装直系亲属来操作。“只许一次更名”,但背后总有人钻空子。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阅也提醒,伪造证件变更购车信息,已经涉及民事和刑事风险。黄牛的“聪明劲儿”,一不小心就踩到法律红线。生意做得再大,法网也随时可能收紧。
从7月8日小米汽车App公布的交付周期来看,现车越来越稀缺。交付时间拉长,黄牛的机会也就越多。整个市场的“供需矛盾”一下子被放大。
背后其实是需求和供应的不平衡。新车型一上市,热度高,产能跟不上,想买的人就会着急。只要有差价空间,黄牛永远不会缺席。
其实不光是小米YU7,很多热门新能源车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只要供需矛盾在,倒卖、加价、囤货这些乱象就不会彻底消失。官方政策、市场机制、用户心理,环环相扣。
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到2027年底,但减免力度分年度逐步“退坡”。大家都怕明年起买车贵了,倒逼一部分人现在就买。黄牛趁机搅局,市场就更乱。
北方工业大学的纪雪洪分析,车企会用技术、规模降本的方式,主动承担因购置税调整带来的成本。可消费者不愿冒险,眼下的加价似乎成了“刚需”,谁也不愿等到明年再看结果。
说到底,黄牛并不是问题的根本,他们只是把市场的矛盾放大了。交付延迟、产能有限、补贴政策变化,这些才是症结所在。只靠一次专项整治,根本治不了本。
现车转让、准现车转让,价格在5000到50000元之间浮动。买卖双方都在博弈,谁都想占点便宜。平台审核也难以彻底杜绝灰色操作,监管始终滞后一步。
新车上市初期,买家情绪高涨,黄牛趁机牟利,形成一种紧张而对立的局面。有人愿意花高价抢现车,有人无奈等待交付。大家都在赌,赌价格、赌政策、赌未来。
现实中,买家和黄牛其实都没有绝对的赢家。早买的可能多花冤枉钱,晚买的风险也不小。厂商和平台则在中间左右为难,既要保证销量,又怕伤害用户信任。
车市的热度还在持续,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有人说市场自有调节机制,但短期利益面前,谁也不愿轻易让步。表面看是黄牛作祟,实际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复杂博弈。
普通消费者其实是最被动的那一环。无论选择等,还是加价买,都要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谁都不想成为最后的接盘侠,但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抉择。
每一次新车热销,市场都要经历一次“阵痛”。厂商、平台、政府、用户,所有角色都被卷进这场风暴。谁能率先突围,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未来的小米YU7市场会不会恢复平静,现在还看不出来。等交付周期缩短、补贴政策明朗,也许一切都会变得正常。但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新的矛盾和博弈也许又会悄然生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