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件挺有意思的新鲜事,这事儿可能要颠覆不少人对买车的传统认知。
咱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新车从4S店开出来,那价格就得先打个折,这叫落地折旧,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了。
可现在,小米公司推出的那款备受瞩目的YU7,偏偏就不按这个剧本走。
新车刚交付到第一批车主手里没多久,二手车市场上就冒出来一大批,而且价格不但没降,反而比新车的官方指导价还要贵上一万多块。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有人在故意炒作,还是这车真的火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好好聊清楚。
事情得从小米YU7发布会那晚说起。
当时官方公布的数据非常惊人,几分钟内订单就突破了二十万台,场面异常火爆。
这种热度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现在去官网下订单,提车得等上大半年,有些配置甚至要等到明年。
比如顶配的Max版,官方给出的预计交付周期是33到36周,这算下来就是八九个月的时间。
对于很多想尝鲜、想第一时间开上这辆网红车的消费者来说,这么长的等待时间确实是一种煎熬。
市场就是这样,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
一些头脑灵活的人,立刻就从这漫长的等待期里嗅到了商机。
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
在小米YU7首批车辆正式交付后,全国各地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上,一下子涌现出了近百台所谓的“二手车”。
说它们是二手车,其实有点勉强,因为这些车的行驶里程基本都在一百公里以内,很多车连座椅上的保护膜都还没撕掉,完全就是一副准新车的模样。
可价格却一点也不“新车”。
根据懂车帝平台的数据,这些二手YU7的挂牌价大都在35万到39万元之间。
我们随便联系了一位车商,他很直接地告诉我们,他手里的这台是钛金属色的Max版本,选装了一些配置,他从上一家收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加价了,到手成本差不多36万,现在他卖37万,就赚一万块钱的差价。
他还说,他这利润不算高,毕竟是加价收来的。
另一位车商手里的车更特别,是鎏金粉色的,这个颜色据说比较稀少,所以他的报价也更高,达到了37.8万元,比原车价贵了1.6万。
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贵时,他的回答非常实在:“您当然可以自己去官网订,但现在定,最快也要年底甚至明年才能提车。我的客户里,有很多人不想等这大半年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时间比这一万多块钱重要得多。多花点钱,马上就能开走,这笔账他们觉得划算。”你看,这逻辑就很清晰了,这多出来的一两万块钱,买家买的不仅仅是车本身,更重要的是“免排队”的特权和立刻提车的便利性。
对于那些预算充足、又不想忍受漫长等待的消费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那么,这些刚出厂就流入二手市场的准新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经过了解,主要有两个来源。
第一类,是专业的汽车商家或者说是有投资眼光的人。
他们在小米YU7发布会当天,就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资源,抢订了一批首发车型。
他们从一开始的目的就很明确,不是为了自己开,而是把这台车当作一个短期的投资品。
他们准确地预判到,小米YU7的火爆程度一定会超过其初期的生产能力,这个供需不平衡的时间差,就是利润空间。
所以,车子一交付,手续办完,他们立刻就加价挂到二手市场转卖。
第二类来源,则是二手车商从第一批普通车主手里高价收购来的。
有些幸运抢到首批车辆的米粉,可能本来是打算自用的。
但是,当车子刚到手,就有二手车商找上门,直接开出比原车价高几千甚至上万的价格来收购。
面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车还没怎么开,转手就能赚一笔,很多人都动心了,选择将车卖掉。
而二手车商拿到车之后,再进行二次加价,卖给那些真正等不及的消费者。
这种“车主卖给车商,车商再卖给新买家”的模式,一层一层地把价格推了上去,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二手车比新车贵的市场景象。
其实,在现车加价销售之前,黄牛们还尝试过另一种玩法,那就是“转让订单”。
在新车刚发布、大家都在排队等车的时候,像闲鱼这样的平台上就出现了很多转让小米YU7订单的帖子。
发帖人声称,只要买家支付5000元的定金,再额外给他几千块钱的“转单费”,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提车名额转让出去。
这个听起来似乎解决了等待的问题,但实际上风险非常大。
小米官方早就明确表示,不支持任何形式的订单转让。
根据小米的购车协议,订单一旦锁定,车辆的登记主体信息是不能修改的。
唯一能变通的是,上牌的人可以改成原车主的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子女或者配偶。
想把订单转给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在官方流程上是行不通的。
这意味着所谓的“转单”要么是骗局,要么就需要买卖双方签订复杂的私下协议,车子最终登记在卖家名下,这对买家来说存在巨大的法律和财产风险。
之前就有过类似的案例,有消费者因为轻信这种转单操作,最后钱花了,车也没拿到。
正是因为“转单”这条路走不通,市场才演变成了现在这种更直接的“现车加价”模式。
虽然车子经过了一次过户,在法律上成了二手车,但对于急于提车的买家来说,这种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车,看得见摸得着,反而比虚无缥缈的订单转让要靠谱得多。
总的来看,小米YU7在二手车市场的加价现象,是一场由品牌热度、产能限制和消费者心理共同作用的市场行为。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国产品牌的进步。
过去,我们听说加价提车这种事,大多发生在像保时捷、雷克萨斯这样的进口豪华品牌上。
而现在,一个我们中国的科技品牌,第一次跨界造车,就能在市场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甚至出现了二手车比新车还贵的“保值奇迹”,这本身就说明了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高度认可。
这不仅仅是一辆车,它更像是一个备受追捧的科技潮品,它的价值已经超出了代步工具的范畴,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属性和情感价值。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缩影,也是我们国产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的有力证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