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规定上线,北京查改装,上海称重双管齐下

有时候我就在想,电动车这个东西,为啥突然成了高危用品了?你说跑快点,就像骑个小电风儿穿梭在城市里,大家都图个方便。结果现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开始动真格的了:你超过25km/h就得被扣车。这事到底是为了啥?谁真的获益了?又有多少人觉得心堵堵的?

首先我得替大家问一句,25km/h的限速,是谁规定的?为啥不是35,不是45,甚至像苹果发布会一样,每年都能升级一下速度?电动自行车一出现,是给谁用的?给上班族?给外卖小哥?给遛娃的家长?举目望去,3.8亿辆,这数据都快赶上全国人口了。千家万户的小电驴,哪个不是有苦说不出?大家买电动车无非就是图一个——省时省力。结果现在政策来了,查改装、查速度,查重量,贴上“违法”的标签,谁还敢骑得痛快?

这种时候,招牌设问就得来了——电动车限速,到底是在“管安全”还是“管你”?说实话,这事掰开了就是一堆“安全”“管理”“规范”在那晃眼。官方肯定说,速度过快容易造成事故,影响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还有一堆交通秩序要维护。道理谁都理解,可认真想下,这些年因电动车超速发生的死亡事故真的有那么多吗?是不是每次出事,都能被“限速措施”彻底防住?举个误导人的例子:汽车天天出事,还不是继续按120km/h的高速路标往上飙,直到大家都见怪不怪。最后,谁在乎的是电动车的命,谁在乎的是管理的权?

其实限速这个事,内核更像是种“懒管理”。你没法一一去教、去查、去解决骑车人的素质,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全给管起来。哪怕我本人骑得特别慢,买了个动力强点的,为了偶尔赶时间多跑一点,车也直接被拔了线,说改装了。其实绝大多数人买电动车,不都是图个想快的时候能快一把么?结果政策一刀切,大家全都戴上了同一顶“帽子”——千万别超过25,否则你就不是好市民。

电动车限速规定上线,北京查改装,上海称重双管齐下-有驾

再说查销售、查经营者,有没有人琢磨过,这些所谓“改装”其实市场需求极大?新国标一换,所有老车变成“次品”,买新车得加价;商家拼着脑子想法子给大家解限速,你们喊罚。这次北京联合市场监管来了个大检查,销售商家要负主要责任,随随便便就是三到五万罚款。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些小作坊本来就不挣钱,最后只能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又有多少“漏网之鱼”靠老办法继续操作?

就说测速吧,北京直接在路口插仪器,一把查出你有没有改装,查到就给你拖车,严重的甚至追溯到门店连带惩罚。大家骑得畏手畏脚,哪还有省心快活?有人说,国标都摆着呢,新车老车都不能超过25,一律查得明明白白,严丝合缝。可是说句老实话,这样的政策和落地方式,是不是太死板了?你啥时候见过汽车这么被查?为啥不能有个弹性管理——比如考虑城市主干道、早晚高峰、或是特殊工种的速度放宽一点?

上海更狠,区间测速和重量检测双管齐下。你以为自己挺聪明,跑快一点没事,结果系统一算你平均速度,再罚你一把,好家伙连罚两次,再加上自动称重,超重了也给你判“改装”。你不服?提醒你时就得留意,别一头扎进去,最后自己被割。深圳先前早就上称重秤了,电动车超过55kg就不让过,扣车恢复原状。弄得好好的小电驴一夜之间变麻烦精。

电动车限速规定上线,北京查改装,上海称重双管齐下-有驾

问题其实就在这,大城市里的电动车现象,本质上是政策和现实需求的正面冲突。你想让出行安全有序,无可厚非;你又不能抹杀几亿骑电动车的真实生活压力。外卖小哥赶时间,通勤族抢时间,谁不是因为拥堵、公交少、地铁远才去骑电动车的?结果弱势群体反而成了管理“重点”。有多少人因为电动车政策被罚、被扣,最后无奈转而步行、骑小黄车,甚至偷偷改装继续用?

有人提出,既然电动自行车限速,那为啥汽车不限速?是不是“选择性执法”?你在街头看到各种豪车呼啸而过,警察都只是例行查查超速,电动车怎么变成全民黑锅?甚至有人说,电动车本来就不能上机动车道,你也不能开太快,否则就影响了非机动车安全。听起来好像也对,可现实是:公交迟到、地铁挤爆、网约车价格飞涨,谁给小市民一条活路?电动车就是“刚需”,掐死了这条出路,说是为了安全,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市民负担。

一刀切的管理,往往带出一堆新问题。比如你强制查改装,有人就专门开发“隐形解码”,看得见查不着,技术越来越多样,管理人员反而被甩在后头;再说电池大容量,别人本来想多跑点路,结果说不让改,大家偷偷摸摸去加,到最后变成全民躲猫猫,监管难度成倍增。甚至有些人干脆不用正规渠道,转而买二手车、小作坊车,整个行业乱上加乱。把需求压下去,等于让灰色地带更活跃。

谁最受影响?其实月底还房贷的小青年,送外卖的父母,带娃的中年人,他们都没有动力去买一辆合规的新车,最后还是靠一辆小电驴,省时间又省钱。现在限速再限重,说是为了大家好,可到底谁真正因此变“安全”了?你查销售、查骑手、查车辆,不如多点城市公共交通站台、拉长公交运营时间、增加地铁班次,让大家真的能选得了别的出行办法。机械执法好像只是交差任务,谁真正关心老百姓的出行选择?

电动车限速规定上线,北京查改装,上海称重双管齐下-有驾

再提句更扎心的,未来电动车管理、国标可能会越来越严,到最后我们是不是只能在路上看见几个政府制定的“标准车型”,所有小改动都被收缴,大家都骑着同款小慢车,排队过马路,最终城市大堵车依然如故。还是那句老话,抓根本,不如抓需求。城市没有完善交通,谁也治不住骑快的冲动。

电动车限速规定上线,北京查改装,上海称重双管齐下-有驾

我倒是不觉得电动车限速本身有错,关键是得看它服务对象和现实情况。有些特殊行业、有些特殊路段,限个速度无可厚非;但要顾忌每个人不同的需求,不能所有人都按同一个标尺衡量。更不能只把“安全”当万能理由,遮掩了城市管理的短板。电动车严查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更不是服务市民的最佳方式。

要真想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提高驾驶者素质,积极宣传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得扩充公共交通渠道,给老百姓更多选择。你说光靠测速扣车、罚款、查改装,谁能保不出新的问题?就像治水一样,堵不如疏,只有在政策和现实中间找到平衡,才不至于让每个骑电动车的人成为“城市隐形人”。

最后,是支持还是反对严格管理?我的看法是:凡事别太绝对,电动车限速不该成全员困局,更不能变成“为管理而管理”的面子工程。城市繁华,不该靠一堆罚单和扣车堆出来,最终还得靠贴心政策和有效治理让市民真正得益。你怎么看?你自己体会过上述种种困扰吗?你选择省钱还是安全?你支持现有做法还是觉得需要更灵活的管理?城市是靠每一个人努力生活才有温度,别让政策变成冷冰冰的“速度墙”,挡住了普通人的路。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