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大几万银子,结果淘了个“中看不中用”,这事儿搁谁都得炸毛。
最近,小米SU7 Ultra的那些个“米粉”,就因为这“引擎盖风波”闹腾着要退车,人数直逼四百大关。
这事儿颇有嚼头,也让人觉着有点儿闹心。
咱得先缕缕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话说这小米SU7 Ultra,有个可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引擎盖,要价四万二。
雷布斯还亲自下场吆喝,说这玩意儿内外兼修,听着就倍儿有面儿。
可金主爸爸们提了车才发现,这玩意儿压根儿不顶事儿,啥“高效导流”都是虚头巴脑,说白了,就是个摆设。
四万多的“冤枉钱”,谁愿意当这冤大头?
这下,车主们可不乐意了,抱团维权。
小米汽车赶紧出来灭火,说要给点补偿。
可车主们压根儿不吃这套,觉得这不是钱的事儿,是“赤诚”的问题。
后来,小米汽车的客服又联络了部分车主,说这批订单作废了,可以取消,但银子是别想退了。
这下,火药味更浓了。
小米这些年蹿升得那叫一个迅猛,从手机到家电,再到现在的汽车,简直是“小米加速度”。
就拿这次造车来说,从放出风声到正式上市,才一千来天,上市不到半小时就订出去五万辆,这速度,简直是窜天猴。
可跑得太快,难免会磕磕绊绊。
话说回来,这事儿背后,还真值得咂摸咂摸。
为啥车主们这么在意这引擎盖?
仅仅是因为它死贵吗?
恐怕没这么简单。
小米一直强调“交个朋友”,雷布斯也一直以“坦诚”示人。
车主们买小米,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对小米这块金字招牌和雷布斯的信任。
结果呢?
砸锅卖铁买了个“花架子”,这感觉,就像被哥们儿“背后捅刀子”一样。
再说了,四万多的引擎盖,据说进货价也就一万上下。
这其中的利润空间,确实有点儿夸张。
当然,公司要赚钱,这没毛病。
但关键是,你得对得起这份钱。
如果这四万多块大洋,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那车主们可能也就忍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钱花出去了,效果没瞧见,谁能咽下这口气?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小瑕疵,犯不着这么小题大做。
但关键是,汽车这玩意儿,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引擎盖都这么“糊弄事儿”,那谁还敢拿性命去赌?
而且,这次事件也暴露了小米在产品逻辑上的短板:是不是为了赶进度,牺牲了产品的品质和细节?
当然,小米也不是傻子,肯定也瞧出了问题。
雷布斯也承认了错误,说要对每一颗螺丝钉负责。
这话听着挺靠谱的。
但关键是,说了不算,做了才算。
小米要重拾用户的信任,还得拿出点真东西来。
实际上,这次事件对小米来说,也是个转机。
如果小米能认真对待这次危机,真正把用户当回事儿,或许能转危为安,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毕竟,消费者也不是傻子,谁真心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门儿清。
话说回来,小米的“赤诚之心”到底还剩几分?
这恐怕还得交给时间来验证。
但至少,这次“引擎盖风波”给小米提了个醒:步子迈得再大,也得保证质量过硬;广告打得再响,也得对用户掏心掏肺。
不然,早晚要崴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