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希望自己的车方向盘种类有多少种?”绝大多数人,也许会愣在原地。毕竟,对于大多数驾驶员来说,方向盘多一个打孔还是少一圈缝线,和早餐的油条长度没多大关系。可如果不小心漫步进奥迪的选装清单,很快会在密密麻麻的配件选项中迷失,仿佛误闯了德国精密机械的暗黑森林。超过100种方向盘这个数据,足以让设计师抓耳挠腮,让采购员在仓库门口蹲到天亮。现在,奥迪决定深夜下刀,把这批方向盘精简到只有3~4种。从“百花齐放”到“核心要素”,仿佛一夜之间,选装界也要断舍离了。
事实上,这并非一场激情澎湃的灵感爆发,而更像一道系统内部的手术。奥迪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多纳,来自英戈尔施塔特的职业理性分子,说得很直白:“我们觉得方向盘其实就只需要三种,至多四种。”只是一句话,却像给百味杂陈的餐桌拍了板:以后,选方向盘别指望花样翻新了。旁边的创意官马西莫・弗拉斯切拉,则补了一刀:“省下的钱,能堆到质感上,让每个零件都配得起豪华两个字。”
专业视角下,这决策不是心血来潮的美学坚持,而是产业链痛感的理性反击。在长期“多得让人眼花”的选装政策下,车厂往往要同时维护上百种小差异产品。别小看这种细枝末节:打样、库存、质控、物流,每个环节都在为“个性选择”买单。供应链管理的同事们,一边算着成本,一边盯着客户满意度,陷在经典悖论里。每多一种方向盘,工厂的心跳多一拍,财务报表的发际线后退一毫米。劳心劳力,往往只换回“选装恐惧症”和终端消费者的“配置纠结症”。这大概也是奥迪高层终于决定,给自己的系统“瘦身”的根本动因。
但这里面也有一定黑色幽默:一直以来,豪华品牌选装多、自由度高,曾是一项“尊贵体验”的象征。有权挑剔到每一块金属的纹理,配得上豪华二字,却往往在实际决策时变成了困扰人心的“幸福烦恼”。那可选配置表比婚礼请柬还长,终于导致了选择综合症患者和强迫症患者的联手出击。用户在“十字缝、八字缝、菱形缝”中自我怀疑,销售顾问则在选配软件前流下了理解程序员的泪水。到头来,最常见的选择往往还是主推标配,加装百变选项的客户寥寥,“百套需求,一把钥匙开门”,原来是产业链的大漏洞。
奥迪这一刀砍向冗余,释放出来的资源,可不是用来发便利贴的。他们干脆打算把省下的零碎资金,用在部件质感的打磨上面。照奥迪的说法,像Concept C概念车那样,阳极氧化铝的实体按键、实心金属Logo方向盘,将成为未来新常态。毕竟,豪华不是“堆砌可能”,而是“做减法后依然高级”。其实这股设计哲学并不新鲜,看过苹果发布会的都懂,“less is more”翻译成德语或者意大利语都一样实用。与其让工艺和选项一起无休止内卷,不如在关键体验点上极致打磨。表面上是选项变少了,但如果您握在手里的方向盘,质感比以往所有同价位水平都高级十倍,那也许消费者会觉得值回票价。
顺路一提,精简的不止方向盘和配置清单。奥迪两款“平民车型”A1和Q2也将停产,A3将变成入门选项,电动车型接棒“亲民市场”。这类操作,说是在拔高品牌调性,更是因为“低端豪华”本身就像一场产品的身份焦虑。小型车既要做豪华的标准,又得拼价格,最终被市场和品牌定位双重夹击,不进不退。再次印证了一个铁律:“什么都想要的品牌,终将什么都抓不住。”
当然,站在旁观角度,这场“精简革命”未必每个人都买账。配置选项的多与少,其实是一个灰度尺度。极致定制可能满足极少数挑剔玩家的独特癖好;而高度标准化能保障成本效率、工艺水准,对90%以上消费者来说是福音,但总有1%会在去掉的那个小功能点大呼遗憾。“我们不卖可能性了,只提供极致体验”——这句广告语,既像醒目的招牌,也像冷峻的警钟。
可职业病使然,每当产业和市场做减法时,我就难免要多嘴几句。如果明天你打开奥迪的新配置表,只剩下“运动、豪华、科技”仨选项,是否会怀念当年可以反复纠结的日子?抑或,正如大多数生意的归宿,“精致主义”终究敌不过“性价比”的碾压。未来的消费者还会为了一颗按键的材质、一个LOGO的纹理在深夜失眠吗?或者,这一切都不过是制造业的一次期末清仓,顺便成全了高端品牌的一场自我救赎。话说回来,从业这么多年,我倒真期待那一天,能听见客户郑重其事地说:“多亏只剩下三种方向盘,否则我真选不出来。”
可你说,这精简的时代,会不会也把我们的选择权一刀切割,连同曾经那个“可以纠结很久的自己”一起留在选装表的历史里?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