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标号对于汽车发动机至关重要。不同的标号决定了机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润滑、保护以及整体性能。
首先,机油标号中的 “W” 代表冬季,前面的数字越小,机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越好,这意味着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发动机冷启动时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例如,0W 开头的机油可以在零下 35 度保持流动能力,5W 开头的机油能在零下 30 度保持流动能力。在北方地区的冬季,如果使用低温流动性不佳的机油,可能会导致发动机启动困难,甚至造成发动机的异常磨损。
后面的数字代表机油在高温下的粘度。数字越大,粘度越高,高温下的润滑和密封性能越好。但并非粘度越高越好,需要根据车辆的类型和发动机的技术特点来选择。日系车发动机制造工艺较为精密,通常适合粘度较低的机油,如 0W-20 或 5W-30;德系车发动机对机油的高温粘度要求较高,可能更适合 5W-40 或 10W-40 的机油。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机油标号,会对发动机产生不良影响。粘度过低,在高温高负荷工况下,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润滑和密封,导致发动机磨损加剧,甚至出现烧机油的现象;粘度过高,会增加发动机内部的运转阻力,导致油耗增加,动力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发动机的冷启动性能。
总之,正确选择机油标号对于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起着关键作用。车主在选择机油时,应参考车辆的用户手册,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车辆的机油,以确保发动机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W” 代表冬季,W 前面的数字代表机油的低温流动性。数字越小,机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越好,适用的最低气温越低。例如,0W 表示可以在最低温度为 -35℃的环境下使用,5W 可以在 -30℃的环境下使用,10W 则只能在 -25℃以上的环境中保持流动性。在寒冷的地区,选择低温流动性好的机油至关重要。如果机油的低温流动性不佳,在低温环境下,机油会变得粘稠,流动性差,无法及时被发动机的机油泵从油底壳抽起来,到达各个需要润滑的部位,从而导致发动机冷启动时的磨损加剧。据统计,发动机 70% 以上的磨损都是由冷启动带来的,所以选择合适的低温流动性机油能有效保护发动机。
横杠后面的数字代表机油在高温下的运动性能,也就是机油在 100℃时的粘度。数字越大,高温粘度越高,油膜更稳定。高粘度的机油在发动机内形成的密封性更好,能让发动机更有劲儿,还能防止发动机烧机油。比如,40 的机油在 100℃时粘度大、密封性好、能让发动机缸压稳定。但同时,40 的机油流速是最慢的,理论上在同品质情况下,40 的机油在发动机内的散热效果不如流动性最好的 20 机油。20 粘度的机油因为流动性好,所以散热快,会更省油一些。现在很多国 6 的经济性家用车,都在使用 20 粘度机油。然而,并不是所有车都适合 20 粘度的机油,有的车发动机考虑到运动性能,出厂就是要用 40 粘度的机油。如果盲目使用了低粘度的机油,反而会造成严重的烧机油情况。所以,高温粘度的选择,还是要参考实际用车环境。如果开车是一半城市道路一半跑高速,在城市经常堵车的情况,20 粘度机油的散热性和经济性会更加适合;但跑高速的情况下,40 粘度机油更好的密封性形成的稳定缸压,反而会更加省油。综合起来,折中一下选个 30 的就问题不大。
机油基础油主要分为五类,它们在饱和烃含量、硫含量和粘度指数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传统溶剂精炼矿物油,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性能的好坏直接和原料好坏有很大关系,性能一般,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基础油。其硫含量大于 0.03%,饱和烃含量小于 90%,粘度指数为 80 - 120。主要用于要求不高的轻负载条件下。
:加氢裂解矿物油,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杂质少,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 Ⅰ 类基础油。硫含量小于 0.03%,饱和烃含量大于 90%,粘度指数为 80 - 120。
:深度加氢异构脱蜡基础油,用全加氢工艺制得,属于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非常规基础油(UCBO)。在性能上远远超过 Ⅰ 类基础油和 Ⅱ 类基础油,尤其是高粘度指数和低挥发性。硫含量小于 0.03%,饱和烃含量大于 90%,粘度指数大于 120。
:聚 α 烯烃合成油,也叫 PAO 类基础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裂解法和乙烯聚合法,通过繁复的化学反应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油。分子排列整齐,油质较好,具有超高的粘度指数,出色的抗氧化性和热稳定性、低挥发性。
:除了 Ⅰ - Ⅳ 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包括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统称为 Ⅴ 类基础油。很多赛车也用这种油,酯油多用于航空技术,耐高低温,抗磨损能力强,但也有易氧化、高温寿命短、易腐蚀、在水中不稳定、油漆与油封相容性差的缺点。
不同标号的机油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存在差异。以 5W-40 和 5W-30 为例,5W-40 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要强于 5W-30。这是因为 “W” 后面的数字代表机油在 100℃时的运动粘度,数字越大,粘度越高。5W-40 的高温粘度更高,在高温环境下保障性更好更稳定,即在高温时变稀的可能性更小。例如,在夏季高温或者发动机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5W-40 能够更好地保持其油膜的厚度和稳定性,为发动机提供更可靠的润滑和保护。
新车:新车的活塞与缸壁之间等机件的间隙非常小,需要重新磨合。一般来说,新车适合粘度较低的机油,如 5W-30。机油粘度低有利于快速到达润滑部位并在间隙非常小的金属接触面之间形成油膜,有利于散热、清洗和过滤金属磨粒。同时,低粘度的机油能使发动机更快更好地散热,降低油耗,动力响应也更明显,尤其是在冬季冷启动时表现更好。
老车:随着车龄的增长,汽车发动机磨损会更加严重,各零部件间的间隙较大。此时需要选择相对粘度高一点的机油,如 5W-40。高粘度的机油能够形成较厚的油膜,弥补发动机部件间隙增大带来的影响,其性能更稳定,在行车过程中,发动机噪音会更小,行驶更加舒适顺畅。
涡轮增压车型:涡轮增压车型因其高性能和动力强劲的特点,对机油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建议使用全合成机油,粘度等级一般为 5W-30、5W-40 或 10W-40。对于高性能涡轮增压发动机,更推荐使用 5W-40 的机油。这是因为涡轮增压发动机活塞环和缸体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当涡轮增压时,缸内温度会急剧升高,对润滑油的油膜厚度有一定的要求。此时需要更粘稠的机油来确保油膜分子不被高温剪断,从而保证缸内部件之间的密封性和润滑效果。例如,德系车的发动机多采用涡轮增压技术,所以德系车更多用 40 机油。而日系车更多使用 5W-30 机油,这是因为日系车发动机相对较为精密,间隙较小,低粘度的机油更适合。
保养手册是汽车厂家根据车辆的设计特点和性能要求制定的,其中对于机油标号的推荐是经过严格测试和验证的。参照保养手册选择机油标号是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法。不同的车型在发动机设计、工作温度、工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机油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果不按照保养手册选择机油标号,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磨损加剧、油耗增加等问题。例如,某些车型规定必须使用特定粘度的机油,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标号,可能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甚至损坏发动机。
老车: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老车,由于发动机部件的磨损,活塞与气缸壁之间的间隙会增大,容易出现烧机油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机油的粘度标号,如从 5W-30 调整为 5W-40。高粘度的机油能够形成更厚的油膜,减少机油的消耗,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发动机间隙增大带来的影响,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和动力性能。
极端气候地区:在极端寒冷或炎热的地区,需要根据实际气候条件调整机油标号。在寒冷地区,应选择低温流动性更好的机油,如 0W 开头的机油,以确保发动机在低温下能够顺利启动。在炎热地区,可选择高温粘度更高的机油,以保证在高温环境下发动机仍能得到良好的润滑和保护。
特殊驾驶习惯:如果车主有激烈驾驶的习惯,如经常高速行驶、频繁急加速和急刹车等,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会较高,负荷也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粘度稍高的机油,以提高机油的抗剪切性能和稳定性,更好地保护发动机。例如,喜欢开快车的人可以考虑将机油标号从 5W-30 调整为 5W-40。
总之,选择机油标号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保养手册的要求进行选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根据老车、极端气候地区和特殊驾驶习惯等因素适当调整机油标号,但要谨慎操作,避免因选择不当对发动机造成损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