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

相信不少开电动车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买车时销售员介绍续航里程能达到五百公里,可自己实际开起来,尤其是在冬天开着暖气,续航里程能有个七八折就算很不错了,这种续航上的落差感,确实让人心里不太踏实。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日常感受到的这种“续航焦虑”,其实和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那就是近些年来我们国家正在大量地从国外进口一种叫做“镍”的金属。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简单说说镍在电动车里扮演的角色。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高性能电动车,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三元锂电池。

在这种电池里,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材料。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电池正极材料里镍的含量越高,电池储存电能的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能量密度越高。

能量密度高了,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就能装下更多的电,汽车自然也就能跑得更远。

所以,汽车厂商在宣传自家产品时,经常会提到“高镍电池”这个概念,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消费者,他们的车在续航能力上更有保障。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六成以上。

这样庞大的产业规模,背后是对电池原材料,特别是对镍金属的巨大需求。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国家自身的镍资源其实并不丰富,探明的储量不多,而且矿石的品位普遍不高,开采起来既困难成本又高。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式的增长,电池工厂对镍的需求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另一边却是国内镍矿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的窘境。

面对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全球市场寻求资源,也就是大规模进口。

海关发布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进口的精炼镍数量接近十万吨,而作为更初级原料的未锻轧非合金镍,进口量更是出现了超过126%的惊人增长。

这些大量的镍资源,主要来自于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

看到这里,很多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担忧:如此大规模地依赖海外进口,尤其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这会不会把我们新能源产业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

如果国际关系出现波动,或者运输通道受阻,再或者国际市场上的镍价像过山车一样剧烈起伏,那我们的电池厂和汽车厂岂不是要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陷入停产的被动局面?

这种担忧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大量进口”这一层,那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实际上,中国在这盘关于全球资源的大棋局中,下出了一步非常精妙的棋。

一个看似反常的数据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在我们大量进口镍的同时,我们国家精炼镍的出口量,竟然也实现了翻倍以上的增长。

这些高品质的镍产品,主要销往了韩国、新加坡等对高端工业原料有需求的国际市场。

这就很有意思了,自己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为什么还要往外卖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我们国家制造业非常熟悉,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升级版战略逻辑。

我们进口的,主要是来自印尼等地的镍铁、高冰镍这类初级产品,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原矿石”或者“粗加工原料”。

而我们出口的,则是经过国内先进技术提纯和加工后,达到电池制造标准的高纯度硫酸镍等高附加值产品,这相当于“精加工成品”。

打个比方来帮助理解,这就像我们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原木,虽然我们自己国家的森林资源并不算顶级,但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家具加工产业链。

我们利用这些技术,把粗糙的原木加工成设计精美、工艺考究的高档家具,然后再销售到全球各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不盛产木材,但我们掌握了从原木到成品家具之间最关键、利润也最丰厚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在全球家具产业链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镍产业链上,中国企业正在做着完全相同的事情。

以全球最大的镍矿资源国印度尼西亚为例,他们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在冶炼技术,特别是高精度提纯技术方面相对落后,过去主要生产用于不锈钢行业的初级镍铁产品。

而要制造出高性能的动力电池,所需要的电池级硫酸镍对纯度的要求极高,其生产工艺和技术门槛都相当高。

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核心优势所在。

以宁德时代、华友钴业、格林美等为代表的中国行业龙头企业,早已不满足于仅仅扮演一个采购商的角色。

它们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深入到印尼等资源国的上游,提前锁定了稳定且有成本优势的初级原料供应。

另一方面,它们在国内建立起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成本控制能力最强的精炼加工基地。

这样一来一回的操作,使得中国在全球镍产业链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不再是那个在国际市场上只能被动接受报价的普通买家,而是华丽转身,成为了一个掌控着核心加工技术、连接着上游资源和下游应用的“产业枢纽”。

我们利用技术优势,将低附加值的初级原料,转化成了全球电池厂商都争相抢购的高端战略物资。

现在再来看这件事的深远意义,就非常清晰了。

这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矿产买卖,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全球新能源格局的无声博弈。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法案和联盟,建立一个所谓的“去中国化”的电池供应链,意图在新能源这条黄金赛道上遏制中国的发展。

而中国这套“全球采购原料、国内精深加工、服务全球市场”的组合拳,正是对这种围堵最沉着、也是最有效的回应。

我们用开放和市场的手段,将全球的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不仅没有被“卡脖子”,反而通过技术和规模优势,让自己成为了全球供应链上任何人都绕不开的关键一环。

最终,这场宏大的产业布局,其成果会实实在在地惠及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国家层面稳固了产业链安全,企业层面获得了持续的竞争力,而这一切最终会体现在我们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当一个稳定、高效、成本可控的高端镍供应体系建立起来后,电池制造商就有底气去研发性能更强、续航更长的电池,汽车制造商也就能为我们提供续航里程更扎实、价格更合理、安全性能更高的电动汽车。

今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资源所付出的努力,正是为了确保明天我们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让我们在享受绿色出行的便利时,能够更加安心和从容。

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中美紧张升级,中国突放大招,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