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用这句话来评价吉利和李书福,乍听起来有些违和。
毕竟,这位企业家是以雷厉风行的速度,硬是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开辟出一条道路。
曹操出行筹备上市的消息,再次引燃了汽车行业的热情。
提到曹操出行,或许有人只把它看作一个普通的网约车平台,但它背后却依托着李书福及其庞大的吉利汽车集团。
这已是李书福亲自操盘的第十次公开募股,这在汽车界堪称“上市专家”。
如果认为吉利只会生产汽车,那就太小瞧李书福了。
他采取的是一套“实业为基、资本运作”的复合策略。
通过股权控制、企业并购和项目孵化,吉利集团的业务触角延伸至各个领域:从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研发,到自动驾驶技术、出行服务,甚至金融和教育行业都有所涉猎。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书福热衷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
沃尔沃汽车、路特斯跑车,以及伦敦出租车公司,都被纳入他的商业版图。
他巧妙地利用资金换取先进技术,再用这些技术提升品牌价值,这笔生意做得相当精明。
在其他汽车厂商纷纷采取降价策略以争夺市场份额时,李书福却另辟蹊径,玩转资本运营。
结果,吉利成功蜕变为一个年销量高达334万辆、年营收突破6000亿的汽车产业巨头。
曹操出行启动上市计划,不仅仅是网约车平台的一次融资行为,更是吉利汽车集团向出行服务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与滴滴这类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平台不同,曹操出行采取的是制造业基因与定制化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例如,曹操出行会定制专属车型,这些车辆专为网约车场景设计,不仅拥有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稳定的续航能力,还通过司机合作社等创新模式有效减轻了运营压力。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吉利计划将曹操出行打造成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试验田,一旦实现,将彻底颠覆现有出行模式。
一位在广州驾驶曹操专车的王师傅透露,与驾驶燃油车相比,现在开曹操专车每月能节省大约两千元的电费,而且平台抽成也比较低。
这对于司机而言,无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利好。
当其他汽车厂商还在“卖车”与“卖软件”之间摇摆不定时,吉利已经借助曹操出行,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连接起来。
这种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运营模式,让竞争对手倍感压力。
那么,李书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精湛的资本运作能力。
当年收购沃尔沃汽车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蛇吞象”式的冒险,但他却成功地将沃尔沃汽车的技术反哺给吉利汽车,使两个品牌的市值都突破了千亿大关。
极氪汽车从成立到在美国股市挂牌上市,仅仅用了37个月,创造了最快上市记录,市值一度超过70亿美元。
这样的资本运作水平,令人叹服。
其次是对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
吉利自主研发的神盾金砖电池,通过了多种严苛的安全测试,其安全性能远超国家标准。
浩瀚智驾2.0系统,实现了在城市道路上无需依赖高精度地图的自主导航。
2024年,极氪汽车的研发投入超过65亿元,超过了一些造车新势力全年的营收总额。
这充分表明,李书福愿意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巨额资金。
再次是前瞻性的全球化战略。
极氪009电动车在欧洲市场销售时,价格上涨了一倍,但仍然占据了细分市场的销售冠军。
吉利还在东盟、中东等地建设生产基地,通过“本土化生产+高性价比”的策略,逐步改变了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低端”的刻板印象。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李书福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汽车制造。
通过控制路特斯,以及投资戴姆勒-奔驰,他正在努力将吉利汽车集团打造成“汽车行业的安卓系统”。
这意味着,即使消费者没有购买吉利品牌的汽车,也很难完全避开吉利的技术。
当然,吉利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潜藏着一些风险。
如今,有价值的资源已被各方势力占据,再想通过大规模的并购来实现快速扩张,其难度可想而知。
吉利旗下虽然拥有二十多个子品牌,但真正能贡献利润的,只有吉利、极氪等少数几个头部品牌。
李书福最近也在逐步剥离非核心业务,这表明他已意识到“大而不强”可能带来的问题。
此外,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
极氪001在交付过程中出现的延期问题,以及车机系统运行不畅等情况,都曾引发消费者的不满。
资本和技术固然重要,但良好的用户体验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因此,吉利能否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我们在为李书福的商业成就感到钦佩的同时,也应冷静地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多的“李书福”?
在资本盛宴的背后,吉利集团的负债率已超过89%,这种高杠杆的运营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技术壁垒究竟能筑多高?
当宁德时代和华为等科技巨头也开始涉足汽车制造领域时,吉利又将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李书福的崛起,究竟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还是源于他个人的不懈奋斗?
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