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赚了4.8万亿日元,是中国三家头部车企利润之和的三倍。这数据一摆出来,确实挺吓人的。尤其是丰田在电动化上还经常被人说“保守”“慢”。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车企一边烧钱一边抢市场,特斯拉靠一条腿硬撑着纯电路线,现在中国车企的主流打法就是“先冲销量再说”,结果丰田这个看起来不怎么激进的传统车企,净利润一下碾压全场——总能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汽车行业的某种“不正常”现象。
我们先捋一下数据。丰田2025财年的净利润是4.8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300多亿。对比一下,18家中国上市车企里,12家盈利的公司加起来只有1226亿人民币。这意味着丰田一个公司赚的钱,比中国整个车企集团的利润总和还多了将近一倍。再收窄范围,丰田的净利润甚至超过了比亚迪、吉利、小米这三家头部企业利润之和的三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怀疑人生?毕竟丰田并不是靠电动车大规模爆发赚来的,而是靠稳扎稳打的传统业务撑起来的。
那我们能不能说丰田这个数据是“离谱”的呢?稍微冷静一下,把账拆开看,就会发现,这个数据背后没那么简单。
首先,丰田的营收规模在那里摆着。2025财年,它的营收是48.37万亿日元,同比还增长了6.5%。换成人民币大概是2.3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营收加一起也差不多这个数字。丰田卖了全球超过1000万辆车,背后是它多年积累的燃油车基本盘。燃油车虽然利润率不高,但架不住规模大,整个基盘稳定。这是丰田的第一层逻辑:不管电动车怎么打得火热,它的传统业务是能给它源源不断输血的。
再看利润率。丰田的营业利润率是10%,高于大众的5.9%、特斯拉的7.2%。这是第二层逻辑:丰田不仅赚得多,还赚得稳。这种稳,是它多年来成本控制体系的积淀。丰田模式追求效率,它的生产线、供应链、甚至库存都精细到极致,哪怕是在全球疫情期间,它的利润降幅都能控制在很小范围内。这种模式,远不只是赚燃油车的钱,还能让它在电动化转型里有足够的缓冲空间。
但是话说回来,丰田真的能一直这么稳吗?别看它现在赚钱,拆开它的财报其实也有压力。它的净利润虽然看着吓人,但2025财年同比还是下降了3.6%。营业利润也跌了10.4%。而且丰田自己预测,2026财年净利润还得再降1万亿日元。利润率也从10%跌到7.8%。为什么会跌?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战略投入。丰田今年在电池、氢能、软件等领域一口气砸了7450亿日元,还要继续追加4700亿。这种玩法,短期内是看不到回报的。更何况它在北美、日本、中国几个主力市场的利润都在下滑。尤其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合资车企的利润空间一再收窄,广汽丰田、一汽丰田都在承压。
所以丰田这个庞然大物,其实也是在拼命。它在电动化上虽然看起来慢,但实际上已经按下了加速键。比如2025财年,它的BEV(纯电动车)销量增长了23.9%,虽然基数还很小,仅仅是14万辆,但它已经把2026财年的目标提升到31万辆——增幅接近翻倍。这种变化,和过去丰田“一副保守派样子”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它突然加速了?因为电池成本降下来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已经降到370元/度,50度电池包的成本只有2.5万元,比2022年初便宜了60%。电动车的商业化条件正在成熟,丰田看准了这个窗口期,开始发力。
但丰田的电动化战略,并不是彻底押宝纯电。它还是多路径并行。HEV(混合动力)增长了23.6%,PHEV(插电式混动)也提升了14.2%。HEV和PHEV的销量加起来,占电动化总销量的95%以上。这说明它还是在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来“养转型”。而且它还没放弃FCEV(氢燃料电池车),虽然商业化进程看起来很慢,但它依然在投入研发。丰田的逻辑很清楚:电动车并不是一种单一形态的未来,它的电动化矩阵是“多条腿走路”的——BEV适合城市通勤,FCEV适合长途运输,HEV和PHEV是过渡阶段的现金流支点。
这种打法,和中国的新势力车企形成鲜明对比。蔚来、小鹏这些车企几乎是孤注一掷赌纯电线路。前期烧钱抢市场,后期再靠规模化盈利。但风险也非常高,一旦电动车市场出现颠覆性变化,它们的抗风险能力会很弱。而丰田的“风险对冲”模式,则是在行业波动期更有韧性。
再拉传统车企对比。大众、宝马这些欧洲品牌也在搞电动化转型,但它们的利润情况比丰田差太多。大众的利润率只有5.9%,宝马也刚刚到7.5%。它们虽然规模大,但成本控制没有丰田这么精细。换句话说,丰田的财务稳健,是它能在转型期投入巨资的底气。而那些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财务上并没有太多空间去做长线布局。
那丰田会不会是“乱花钱”?从它的动作来看,倒不像。7450亿砸电池、氢能、软件,这些领域正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赛道。而且它还在2025年上海车展搞了一波“本土化破局”,比如让中国工程师主导铂智7、bZ5这些全球车型的开发,还推出铂智3X这种10万元级别的纯电动车,直接杀入中国市场。这说明丰田的转型是一套“全球资源整合+本土敏捷响应”的打法,既能利用它全球供应链的规模优势,又能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
所以这事拆到最后,其实也有章法。丰田看起来稳,其实是在拼命抓机会;它看起来慢,其实是在加速转型。那些让人觉得“吓人”的数据,说到底是它在转型期必须要支付的成本。表面上是短期压力,但长远来看,它的财务稳健、多元化布局,以及对风险的深度对冲,才是它穿越周期的底气。真的要盯的,不是它赚了多少,而是它转型能走到哪一步。丰田章男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要成为赢家,而是要活到最后。”这句话,说穿了丰田的哲学,也点出了整个汽车行业的隐忧:转型期,比赚钱更重要的,是生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