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销量惨淡,仅个位数车型上榜,你的车在其中吗

每个月头几天,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看各家车企公布上个月的销量成绩单了。

这榜单一出来,真的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排在前面的那些品牌和车型,自然是喜气洋洋,恨不得敲锣打鼓庆祝一番。

但咱们要是把榜单往下拉,拉到最底下,就会发现一些让人看了都觉得心酸的数字。

7月销量惨淡,仅个位数车型上榜,你的车在其中吗-有驾

有些车,一个月在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里,卖出去的数量竟然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在7月份销量只有个位数的车型,看看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被市场冷落到这个地步。

咱们先来看看长城汽车旗下的欧拉闪电猫。

这款车在7月份只卖出了9辆。

说起闪电猫,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它刚上市的时候,那可是雄心勃勃,定位是一款中型纯电轿跑,外观设计也挺有特点,有点复古跑车的感觉,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它是冲着特斯拉Model 3来的,想要在高端纯电市场分一杯羹。

那时候它的顶配价格接近27万,可以说是信心十足。

但现实却很骨感,如今这款曾经的明星车型,月销量已经跌到了个位数。

经销商那边的报价也早就松动了,顶配车型降价好几万都卖不动。

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产品更新太慢了。

在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车机系统、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几乎每隔半年就有一次大进步。

7月销量惨淡,仅个位数车型上榜,你的车在其中吗-有驾

闪电猫最近的一次更新还是在2022年,快三年的时间里没有大的改款升级,在如今看来,它的产品力已经明显跟不上主流水平了。

消费者走进店里一看,同样的价钱,能买到屏幕更大、芯片更强、辅助驾驶功能更全面的新车,自然就不会再考虑闪电猫了。

欧拉品牌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近也进行了人事调整,换上了一位技术背景出身的负责人,看来是准备从产品根本上动大手术了。

接下来要推出的闪电猫旅行版,对欧拉来说,几乎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如果能成功,或许能盘活整个品牌,如果失败,那未来的路就更难走了。

接下来要说的是广汽埃安LX,这款车7月份的销量是6辆。

提到埃安这个品牌,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网约车,路上的AION S和AION Y确实太多了。

从整体销量来看,埃安一个月能卖两万多台,绝对是市场上的大玩家。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一个品牌总销量很高,但它旗下最贵、定位最高的旗舰车型却没人买,这就很尴尬了。

埃安LX的处境,恰恰反映了埃安品牌向上突破的困难。

那个“网约车”的标签贴得太牢了,就像一个人的固有印象,很难改变。

对于一个打算花二三十万买车的家庭来说,他们追求的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和身份的象征。

7月销量惨淡,仅个位数车型上榜,你的车在其中吗-有驾

让他们去买一个和他平时打的网约车同一个品牌的旗舰,心里总会觉得有点别扭。

这就导致了埃安在高端市场一直打不开局面。

埃安自己也很着急,在2024年一口气推出了好几款新车,想用新产品来改变消费者的印象,但给人的感觉有点仓促,产品之间的定位也不是特别清晰。

其实,现在市场上也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比如零跑汽车,它就聪明地选择了增程式和纯电动两条路一起走,用实实在在的大空间、高配置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先把量做起来,再慢慢谈品牌提升。

对于埃安来说,或许也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路线,如何平衡好走量车型和高端车型之间的关系,是它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难题。

再来看看合资品牌这边的情况,那更是惨不忍睹。

本田的英仕派PHEV,也就是插电混动版,7月份只卖了5辆。

非常有意思的是,它的纯燃油版兄弟,一个月能卖掉五千多辆,这个对比实在是太鲜明了。

这不仅仅是英仕派一款车的问题,它几乎代表了所有合资品牌插电混动车型的共同困境,比如奔驰、宝马的插混车型,销量也同样不理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很多合资品牌的插电混动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为了应对政策而仓促推出的“半成品”。

7月销量惨淡,仅个位数车型上榜,你的车在其中吗-有驾

它们往往是在原来的燃油车基础上,简单地加上一套电池和电机,价格卖得比燃油版贵一大截,但纯电续航里程很短,日常使用根本没法完全当电车开。

而一旦电池没电,发动机介入工作,由于车身更重,油耗甚至比纯燃油版还高,驾驶体验也不好。

反观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比如比亚迪的DM-i技术,已经做到了即使在没电的状态下,也能当成一辆非常省油的混动车来开,而且价格还更有优势。

两相对比之下,消费者自然知道该怎么选。

大众汽车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挣扎,也体现在了大众ID.6 CROZZ这款车上,它7月份的销量是4辆。

如果单从驾驶感受来说,ID.6 CROZZ其实是一辆不错的车,底盘很扎实,开起来有传统德系车那种稳重的感觉。

但问题在于,大众似乎没有完全搞明白,现在的中国消费者买电动车,最看重的是什么。

大家想要的,是科技感十足的内饰,是大尺寸的智能屏幕,是流畅好用的车机系统,是能够不断升级的软件功能。

而ID.6 CROZZ在这些方面做得都不够好,外观设计被很多人吐槽说有些呆板,内饰的塑料感也比较强,二十多万的售价,配置却给得不高,让人感觉不到诚意。

大众还是在用造燃油车的老思路来造电动车,过分强调自己所谓的操控和品质,却忽略了消费者在智能化体验上的新需求。

这种“我觉得我给你的就是最好的”态度,在如今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显然是行不通了。

7月销量惨淡,仅个位数车型上榜,你的车在其中吗-有驾

最后,我们来看一位最孤独的选手,日产艾睿雅,它在7月份的全国销量是1辆。

这个数字真的让人感到震惊,甚至有点难以置信。

这款车可以说是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迷失方向的典型代表。

它刚上市的时候,起售价也要二十多万,定位并不低。

后来发现完全卖不动,现在价格一降再降,优惠完之后只要十四五万就能买到。

可即便价格降下来了,它的竞争力依然很弱。

在这个价位,咱们国产车里能打的选手太多了,比亚迪宋PLUS、深蓝S7等等,无论是在空间、配置、智能化还是续航表现上,都能轻松超越艾睿雅。

而艾睿雅呢,外观设计不符合主流审美,内饰配置也平平无奇,除了头顶上那个日产的标志,几乎找不到什么特别的亮点了。

而在新能源时代,这个曾经光环满满的合资标志,已经不再是销量的保证。

这些月销量只有个位数的车型,就像是市场给我们上的一堂公开课。

它们用惨淡的销量告诉所有车企,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靠品牌、靠历史、靠老旧技术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了。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理性。

无论你是曾经的巨头,还是新晋的挑战者,只要产品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就一定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