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像冷灯,照亮城市里正打转的车轮。MONA M03上市12个月累计交付量达18万台,月交付量长期超过1万台,蝉联同级纯电轿车冠军。我在展区边走边看,手指沿着中控皮革的颗粒感滑过,温度还带着下车时的微热。
同事小李拍门缝说:这缝线比我想像的还细。
我笑着回道:你试过座椅边沿的温热没?他点点头,灯光折在皮面像小珠子。
截至9月,累计18万台(公开信息,来源:公开数据)。上市12个月后,月交付量约1万台(估算,样本少)。城市日常用电成本,按0.8元/千瓦时估算,百公里约14–18kWh,体感波动较大。
在同价位同类里,实操差别挺现实:MONA M03的转向线性,踩下去的反馈像拉开了一条细线,座椅包裹感更强;另一款车中控更大,但逻辑跳跃感更明显,日常用起来就像把广告画面拉进了对话框。
供应链和研发这事,和做饭一样。原料好,汤就会香。模组和螺栓的到位时间,决定了装配线是不是真的按时出锅。电池来自某条供应线,哪怕是一颗螺栓的小延迟,整辆车就会被推后几个小时的工序,就像你买菜时缺了一个香菜叶子,整道菜的Key味道就被吃掉了一点点。
这话有点大。我先说月交付就破万,其实样本还在扩展,季节性因素和政策变化也在影响,数据背后是多条线在同时调整。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临场小计算:如果按百公里20kWh的耗电量计算,电费0.8元/千瓦时,成本约16元/百公里;若电价跃升到0.9元,成本约18元。话说这还只是直线算,上下波动的还不止这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那页写着城市慢跑,别跑太快的笔记,旁边夹着的里程单散落着纸屑。那张照片里,折痕处是空白的,像给未来留了一道口子。
销售同事说过一句话:这批车的交付节拍也好像线性地被放大器拉着,既稳又有点紧张感,关键在于产线的心跳是不是同步。你应该也遇到过这种场景吧——你买车,其实更在意的是后续的服务节拍和维修点的响应速度,而不是单一的价格。
你愿意为更强的操控感多花一点点预算,还是更在意充电网和后续保养的便利?如果遇到交付延迟,你会怎么取舍?在你心里,安全、续航、舒适、操控这四样里,排第一位的到底是哪一项?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四个维度,你会用哪一个来决定试驾的第一个目标?
车门把手在夜风里有一点微凉的金属质感,像随手可触的灯。你拉开车门的第一下,是不是也被这点细节悄 quietly 吸引住了?还是你更在意屏幕上那串数字和你的钱包之间的距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