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汽车文化——从CA72到E-HS9,红旗史见证中国崛起

1958年8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车间里,三十多名工人围着一辆黑色轿车屏息凝神。这辆车的方向盘上还沾着未擦净的油渍,车头竖立的小红旗在风扇吹动下轻轻摇晃。当发动机轰鸣声突然响起时,所有人欢呼着抱成一团——新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CA72,就这样在敲敲打打的手工制作中诞生了。谁也没想到,这辆连车门缝隙都不够均匀的"手工车",会在六十年后孕育出续航690公里的电动巨兽E-HS9,更没想到红旗这个品牌会成为读懂中国汽车工业的密码。

趣谈汽车文化——从CA72到E-HS9,红旗史见证中国崛起-有驾

在长春汽车博物馆里,CA72的等比模型总是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扇面造型的镀铬进气格栅像展开的折扇,车尾的宫灯造型尾灯仿佛能听见清脆的琉璃碰撞声。最让人会心一笑的是方向盘中央的向日葵标志,在那个连汽车螺丝都要进口的年代,工人们硬是用福建大漆把仪表盘涂得能照出人影,座椅上的杭州织锦缎让外国专家直呼"这是移动的工艺品"。这辆车最传奇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国庆,当10辆CA72列队驶过天安门时,路边的苏联专家发现这些车的前轮转向角度完全一致——原来中国工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每辆车的方向盘上绑了根木棍来统一转向角度。

趣谈汽车文化——从CA72到E-HS9,红旗史见证中国崛起-有驾

时间来到1984年的深圳街头,穿喇叭裤的年轻人对着"小红旗"CA7220吹口哨。这款基于奥迪100改造的轿车,让普通百姓第一次摸到了方向盘的真皮包裹。有个出租车司机回忆,他开着小红旗在罗湖口岸接客时,香港商人总会摸着车门问:"这真是大陆自己造的车?"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款带着德国血统的轿车,正在为红旗埋下走向民用的种子。直到2018年,当首款电动SUV E-HS3亮相时,老车主们在4S店围着新车转圈,有人指着车尾的"红旗"汉字标感叹:"这字和当年CA72上的一模一样。"

趣谈汽车文化——从CA72到E-HS9,红旗史见证中国崛起-有驾

要说最让车迷津津乐道的,还得数2020年亮相的E-HS9。这款车有个外号叫"电动航母",不仅因为它五米三的车长堪比豪华游艇,更因为车头的LED灯带能像琴弦般流动发光。北京某科技公司的程序员小张是首批车主,他至今记得第一次用手机遥控车辆自动泊车时,停车场里瞬间围过来二十多人拍照。最绝的是车载智能系统,有次他带着外国客户试驾,AI助手突然用英语提醒:"您正在经过195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旧址。"后视镜里的外国客户瞪大了眼睛:"你们的车会讲历史?"

趣谈汽车文化——从CA72到E-HS9,红旗史见证中国崛起-有驾

在红旗4S店的维修车间,老师傅老李的工具箱里藏着个特殊物件——把锈迹斑斑的扳手。"这是当年装CA72用的工具,现在修E-HS9得用电脑诊断仪了。"他边说边打开新能源车的底盘,密密麻麻的电池组让年轻学徒直挠头。但老李总能找到新旧技术的连接点:"看这底盘护板的角度,和CA72的冲压钢板异曲同工。"去年店里来了位加拿大华裔,非要买辆E-HS9运回温哥华。交车时他说:"我爷爷是看着CA72图纸长大的,现在我要让他看看中国车的电池技术。"

趣谈汽车文化——从CA72到E-HS9,红旗史见证中国崛起-有驾

从需要人工对齐方向盘木棍的CA72,到能自动泊车的E-HS9;从用织锦缎装饰座椅,到用氮气加速座椅调节速度;从"赶英超美"的口号,到真正把车卖到欧洲市场。每次路过长安街,看着穿梭的红旗车队,总会想起那个充满机油味和希望的1958年。当E-HS9的激光大灯划破夜色时,那些宫灯造型的尾灯依然亮着,像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国汽车的故事,永远带着历史的温度向前飞驰。

趣谈汽车文化——从CA72到E-HS9,红旗史见证中国崛起-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