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新人入局是勇气还是机遇翻盘?

造车,这门买卖现在真心是个“下饺子”的活儿——一波一波的新玩家扑面而来,谁还没个做车梦呢?你以为汽车圈就靠“老司机”稳稳当当混吃等死?咋可能!现实是传统巨头车企死磕着不倒,新势力明星们在ICU门口比谁进得多出得快,每天都像是在跳八仙过海。前脚吉祥航空刚整出个电动车,后脚追觅科技就要去德国玩漂移,连超威电池都上阵造光伏汽车!造车门槛呢?到底要几块钱能整一辆自己的车,这是全网网友都在嗷嗷叫的问题。是老干妈造车卷不卷?南孚电池能不能一边做泡腾片一边做车?蜜雪冰城难道就不能来一辆冰激凌移动城堡?别着急,今天我们带着脑门上的“车厂统考题”,一起扒一扒,究竟这造车的窗户纸到底能不能捅破!

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新人入局是勇气还是机遇翻盘?-有驾

讨论造车门槛,网友已经玩出了花“要不老干妈来造一辆辣椒味儿的小钢炮?南孚电池随手塞个电池人就能跑?”现实比评论区还猛。今年跨界造车新兵像春天韭菜,割了还能再长。看着吉祥航空、追觅科技、超威电池一脸“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冲进汽车圈儿,老百姓纳了闷这门槛是不是塌了,随便一家搞科研的都能一头扎进来?表面看确实热闹非凡,谁家出了爆款手机就琢磨着下个风口是不是造车。但你要问实际能“活下来”需要多久、得砸多少真金白银进去?这账单可不是一顿串串火锅钱那么简单。人人喊着要做汽车“新势力”,其实这条路上多的是被烧干的钱和做不下去的梦,哪吒、拜腾、赛麟这些名字,有几个没在资本寒流里凉透?

能造车,靠的是技术和票子。那账头一算,没300亿就别给我摆造车摊——这不是我夸张,是正儿八经的行业共识。先说研发,蔚来搞高端新能源,财年研发费近15亿;零跑走性价比路线,首车三年下来也得砸20亿。造好了再找代工厂,蔚来投2亿多,搭生产线、弄配套,眼珠一转又是几个亿飘了出去。可真正烧钱的还在后头,零部件原材料占总成本九成以上,“先下单再生产”只是表面轻巧,真正销量上了规模你就知道压力多大。哪怕你管理牛得能在东北烧烤摊上分钱分钱那种,钱烧到了一定程度要是没招儿还得照样翻车——拜腾融资84亿,倒在量产前;奇点170亿,三家工厂还没影就资金链断了。销售也不是说开家车店就完事,直营门店一个400万起步,五十家起步多的是。没雷军那样自带流量的老板?那宣传预算分分钟几千万到两亿往上跳。整个销售和管理流程不把30亿搭进去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是造车新人。

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新人入局是勇气还是机遇翻盘?-有驾

有钱就一定能成吗?谁信谁傻,大众爸爸都在哭。汽车新势力“成王败寇”,谁不是一路熬出来的?哪吒汽车,性价比路线都玩儿烂了,结果三年亏掉183亿净亏损,盈利?想多了!豪华路线呢,靠网约车形象也捞不着油水,核心技术半斤八两,销量惨淡还拖垮公司资金链。品牌特色你要没,市场根本不鸟你,蔚来的“换电”还成了救命稻草。新品牌必须让人觉得“你会赚钱”,光圈画得再大,最后照样是吹风机吹气球,大了就“砰”一声没了。就算混到上市,胃里这口气都还悬着,盈亏平衡才算是真有“活下去的资格”。理想和零跑好歹玩了两年,才刚见着点亮色,蔚来、小鹏半路还在盯赔钱排行榜榜一。咱老百姓也认了,汽车真特么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本来以为熬到上市就能撒花庆祝,结果“冰山”刚露一角。亮点来了,理想上市那年员工四千出头,两年后直接飙到一万九千多,工资从十亿涨到快七十亿,直接上演职场版“葫芦娃救爷爷”。零跑也不遑多让,三年薪酬翻倍。研发费用还得往里扔,理想三年研发投入从十一亿嗖嗖飙到近七十亿,零跑两年翻个一倍多。这还只是软投入,硬件上根本跑不动,年产十万台远不够,产线扩建三十亿起步,销售门店三到七百家,售后也得配齐。实际财报里,“抠厂”理想累计支出超四百亿,亏损六十四亿,现金储备五百八十四亿;零跑亏两百二十亿,现金六十三点七八亿。这可不是过家家,怎么着也得三百亿以上的融资才撑得住这局。别看小米上桌就自带一千亿“意向金”,新品牌喊着几十亿造车都像在用“假币”斗地主——你砸不动行业,也砸不出啥水花来。

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新人入局是勇气还是机遇翻盘?-有驾

眼下大家都觉得风头过去了,但事实上更大的难题正在暗中发酵。部分新品牌嗅到主战场寸步难行,慌忙改走小众化路线超跑、MPV、物流车,主打“游击战”,希望能能挖个生存空间。你以为这路好走?别太天真。六年前,赛麟汽车一声“超跑梦”鸟巢高调亮相,结果一年就烧干了五十七亿,董事长跑路去美国顺带背个“挪用公款”的锅,工厂法拍,库存成了“老头乐博物馆”。这样的故事你翻翻历史一箩筐——只要等风来,不认真造车,最后都是一地破碎的梦想和财务烂账。市面上每个品牌都在卖力拼特色、秀情怀;可谁敢保证下一个下岗的不是自己?新势力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头,东风西渐,热闹背后藏着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生死局。

说实话哈,看完这造车账单,我连在路边买辆二手电瓶车的勇气都没了。说“百亿起步,能造车”这种话,真的不是忽悠你玩“割韭菜”。咱看着新势力车企争先恐后,就跟隔壁小区遛狗比赛似的,谁家狗把绳子拖得远谁就是王,但其实身后全是“狗粮”的钱在燃烧。老品牌打铁还需自身硬,小众品牌只能“游击”,要是没脑子光烧钱,留给你的可能就是一地鸡毛。有人说造车容易,写PPT都能上市;但真要“活下去”,你得有300亿的勇气、1000亿的诚意,还有点“东北大板”都砸成碎渣的格局。夸奖造车新势力敢想敢试?最后能真活下来的,醒着的人才知道梦多难做。造车不是谁家都有雷军、不是谁进来都能逆袭小米。嘴上说“人人都能造车”,实际呢?都得看你兜里的炮仗响不响、钱包鼓不鼓,你的梦想能不能配得上你的家底。整天喊着造车,还不如先踏实存点钱、买包老干妈——说不定哪天真的能把电动“小辣椒”开回家呢。

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新人入局是勇气还是机遇翻盘?-有驾

大家说说,这造车新势力一窝蜂上阵,不问技术、不问成本,只拼融资和造势,咱是该给他们点个赞还是劝劝回家好好做本行?你觉得未来的中国车市,是拼资本“卷到天上”,还是拼技术“卷到地府”?造车这门生意,到底留给梦想家的路有多宽?欢迎留言讨论,你觉得下一个造车跨界王,会不会就是卖烧烤的、做奶茶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