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车自燃事件接连不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甚至让人谈及“电动”二字都色变。为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自媒体锂猫实验室精心梳理了今年以来新能源车起火的统计数据。尽管这些数据主要源自媒体报道和网传信息,但已足以揭示出新能源车自燃的严峻形势。事实上,真实自燃的数据可能远比这些统计数据更为触目惊心。
一、媒体报道概览
在2022年1月10日至7月22日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新能源车的自燃事件频发,经媒体报道的便高达47起。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新能源车的安全性。
从媒体报道的自燃事件来看,比亚迪品牌的新能源车起火数量最多,达到18起(含1起疑似案例)。其中,唐DM-i车型起火次数最为突出,共计8起,占比高达44.44%。紧随其后的是特斯拉,共有4起,涉及model3、modelS和modelY三个车型。同时,威马、力帆、哪吒、大众、问界、欧拉、广汽埃安等品牌的新能源车也未能幸免。
二、网络传闻汇总:38起疑似案例
网传比亚迪自燃事件多达36起(含1起疑似案例),特斯拉则有1起,同时还有1起未知品牌的火灾事故。但请注意,这些信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因此真假有待考证,大家需理性参考。随着夏季高温的到来,车辆自燃的风险确实会有所增加。但在此,我们将仅聚焦于有媒体报道的自燃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从时间维度来看,各月份的自燃事件分布如下:1月份发生5起,2月份4起,3月份5起,4月份8起,5月份7起,6月份骤增至10起,而7月份(截至7月22日)已有8起。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车辆自燃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那么,在各种状态下,哪种情况更容易导致自燃呢?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静止停放、维修中或保养时起火的案例最多,达到18起。其次是充电中起火,有10起。此外,碰撞后起火、行驶中起火、启动中起火以及4S店和拖车中的起火事件也均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还有5起事件的起火情况目前尚不明确。
然而,据数据统计,在已查明起火原因的事故中,有35%的汽车是在充电时起火,40%是在行驶时起火,而25%则是在静止状态下起火。这表明,无论汽车处于何种状态,电池的安全性都是一大挑战,自燃事故在充电、行驶和静止状态下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究竟哪款电池更为安全呢?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要原因包括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电池热失控以及电池高负荷等。由此可见,电池的安全性能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至关重要。
想必大家也听说过,三元锂电池因其较高的反应活性而备受关注,其热失控温度大约在200度左右;而磷酸铁锂电池则以其出色的耐热性能著称,其热失控温度可高达800度以上。然而,在实际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起火事故共有18起,而搭载三元锂电池的车型起火事故则为19起,两者数量相当,并无显著差异。同时,还有10起事故的电池种类未明。
然而,目前的数据样本相对较小,因此可能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在最近召开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指出,三元锂电池的起火率实际上高于磷酸铁锂电池。
小科普:从事故统计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中,有60%的车辆使用的是三元锂电池,而仅有5%的事故车辆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相对较低,但三元锂电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出色的续航能力,在高端车型中仍占据首选地位。然而,现实情况是,尽管有这样的技术优势,新能源汽车的自燃问题仍然存在,这无疑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PS:
目前,汽车电池的安全性仍是一个技术难题,尚未有电池制造商能做出“0自燃”的承诺。
三、黄金逃生5分钟:
相较于燃油车自燃,新能源车因其独特的电池特性,自燃速度更为迅速,这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一大顾虑。
为应对这一问题,工信部在2021年颁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通过政策手段对电池安全设定了强制性标准,规定电池单体在热失控后,电池系统需在5分钟内保持稳定,不发生起火或爆炸,以确保乘客有足够的时间安全逃生。
今年3月,工信部进一步在《2022年汽车标准化要点》中提出,将启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相关标准的修订工作,旨在进一步提升动力蓄电池在热失控时的报警和安全防护能力。
四、还敢买新能源吗?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近期关于“新能源车是否安全”的疑问愈发引人关注。确实,今年以来新能源车自燃事件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电动车起火的比例仍远低于燃油车。毕竟,燃油车历经百年发展,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而新能源车作为新兴领域,其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难免会受到外界的密切关注。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何种类型的汽车,应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和安全考量来定。如果对新能源车心存顾虑,那么选择燃油车无疑是一个稳妥的选择;而如果新能源车能满足您的使用需求,那么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