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Ultra陷信任危机:从退订潮看造车新势力的成长阵痛
当豪言"我们不仅仅是造车,是为每个人打造梦想座驾"的雷军将小米SU7Ultra推向市场时,没有人预料到这款号称"性能媲美百万超跑"的旗舰电动车会在短短数周内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风波。
最新数据显示,超过2000名预订车主,已宣布退订,这一数字,仍在攀升。
汽车制造不仅是工业产品的问题,更是一场与消费者之间信任的博弈,小米似乎在这场博弈中犯了新手的致命错误。
从天之骄子到争议焦点
小米SU7Ultra,作为小米的首款高端电动车型,定价68.8万元起。在其发布会上,雷军亲自将它,与保时捷Taycan和特斯拉ModelSPlaid进行比较,宣称其0-100kmh加速仅为1.98秒最高时速265kmh,综合续航1200km。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这款车在发布之后,于24小时之内,其预订量,大幅突破了5万台,进而创造了国内高端电动汽车预订的新纪录。
不过J.D.Power中国区副总裁张雪表示:"高端汽车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体验极为敏感,任何与宣传不符的地方都可能引发信任危机。"这一预言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承诺与现实的鸿沟
首批交付的SU7Ultra车主,很快便发现,实际体验与宣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根据汽车之家平台收集的312份用户反馈,83%的早期用户报告了至少一项性能未达预期的问题。
北京车主李先生通过专业设备测得的0-100kmh加速为2.31秒比官方宣传慢了近17%。
上海的王女士则表示,高速巡航时的实际续航,比官方数据低了近200km,这在长途出行时,造成了极大困扰。"
更令人担忧的是智能驾驶系统的表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一项调查显示,65%的早期SU7Ultra车主对智能驾驶系统表达了不满。武汉的张先生描述:"自动泊车功能在实际使用中经常识别错误,有时甚至会突然中断。这与官方演示视频中的完美表现相去甚远。
价值与定价的矛盾
虽然小米长期借着“高性价比”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但是定价竟高达68.8万元这使得许多消费者不得不再次思量它的真实价值。汽车行业资深的分析师,《第一电动网》的总编王明说道,“小米欠缺像豪华品牌那般的深厚沉淀,却期望用户为其首辆高端车型支付近乎保时捷的费用,这着实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市场考验。”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报告》指出高端电动车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接受度正在下降,82%的潜在购买者将"性能与价格的匹配度"列为首要考虑因素。
退订潮的地域特征与品牌影响
要留意的是,小米SU7Ultra的退订状况,在一线大城市体现得更为显著。依据小米汽车内部透露的资料,深圳、上海、北京的退订比率,分别为15%、13%和12%,显著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此现象显示,高端消费群体对产品体验的感受更为灵敏,同时对品牌承诺的兑现也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罗磊分析:“退订潮对小米汽车品牌形象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尤其在高端市场,口碑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力,常常会超越官方营销。”数据显示,自退订潮开始之后,小米SU7系列的日均新增订单,下降了43。
危机应对的得与失
面对退订潮,小米官方起初的反应,显得比较被动。在争议爆发后的第三天,小米汽车部门发布了一份声明,承认部分车辆,或许存在“一些个别差异”,不过却坚决宣称官方数据,是基于“较为理想的测试环境”。这样的解释,不但没有消除争议,反倒引发了更多的质疑。
直到一周之后,雷军方才亲自出面,宣布对首批车主提供三项补偿:三年免费保养,一次免费系统升级,以及成立“车主共创委员会”。依据艾瑞咨询的市场反应追踪情况来看,这些措施使小米汽车的品牌好感度有了一定的回升,不过依旧比危机之前低12个百分点。
行业借鉴:成熟应对与有效沟通
新能源汽车市场专家、前比亚迪高管赵华指出:"小米的危机处理显然缺乏经验。在汽车行业,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与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差距是常见的,关键在于如何坦诚地沟通这些差距。
与小米相比较而言,其他造车新势力在类似的危机当中,表现得更加地成熟。2021年,蔚来汽车遭遇到ES8底盘问题的投诉之时,CEO李斌在48小时之内,亲自参与了三场车主的沟通会,并且快速地发布了包含有五项具体措施的改进规划,最终将90%的潜在退订给挽回了回来。
理想汽车在L9车型软件更新延迟这一情况上,提前一个月便通知了用户,与此同时还为其提供了临时的替代方案,如此一来,就有效地减少了用户所产生的失望情绪。
品牌营销专家,奥美公关中国区副总裁陈静评价道:“在数字时代,透明度是建立品牌信任的基础。小米需要更加开放地去面对产品争议,而并非一味地强调技术优势。”
从个案到行业思考
小米SU7Ultra的争议,并非仅是一个个案,而是折射出造车新势力普遍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去平衡,市场营销所具有的吸引力,与产品实际表现所应具备的诚信度。传统汽车制造商,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开发以及市场沟通体系。
德勤咨询《2024造车新势力发展报告》指出科技公司跨界造车,往往带着,互联网行业“先发布再迭代”的思维这在汽车这样的高价值、高期望产品领域,极易引发消费者的强烈反弹。该报告建议,造车新势力应建立,更严格的产品性能验证流程,并采用更保守的市场宣传策略。
危机中的转机
虽然退订潮,对小米汽车产生了一定的,短期影响,不过这或许会是其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的转折阶段。倘若小米能够坦诚地,直面问题,及时地调整产品策略,并且同步,优化市场沟通手段,这样此次危机,就很有可能会变为,重新建立品牌信任的机遇。
汽车工业经济研究的专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刚认为:“在新能源汽车这一,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市场中,消费者的包容度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但是前提是企业一定要展现出足够多的诚意以及改进的能力。”
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消费者身份与价值观的一种延伸。对于小米这般新进入者而言,理解且尊重这一点,或许比起追求极致的性能参数,更为关键。真正的豪华并非宣传册上的那些数字,而是每一次驾驶时的真切体验,以及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这便是小米SU7Ultra引发争议之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应当深刻思索的课题。
参考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4年4月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J.D.Power中国新车质量研究(2024第一季度报告)、汽车之家用户反馈数据库、小米汽车官方声明、德勤咨询《2024造车新势力发展报告》、清华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2024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报告》、艾瑞咨询市场反应追踪系统。
本文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