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展厅出来,手里还拿着遥控钥匙。大门口那台风神L8停在那里,灯光打在车身上反光,就像是给它贴了个未来感十足的标签。推开车门,味道还算香,不油腻,算是个好兆头。
我记得偶尔跟修理工聊天,他曾说过,这些新车的电池包其实挺敏感的,稍微操作不当就容易出问题。这我倒不是太相信,电池嘛,跟手机电池道理类似,但你一车的电池比手机大几倍,里面电解液多、结构复杂。估算一下,保守点,一年跑个สอง三万,电池容量损耗可能也就4-7%。不过这是我估的,毕竟样本少。
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中高端SUV,基本都开出了豪车五件套?风神L8也不例外:后排吸顶屏,冷暖箱,环绕声响,座椅按摩,我在想,像我朋友说的,坐后排的体验,就像在家里一样。这个豪华到底值不值?我心里有点嘀咕,毕竟价格还没到豪车水平。
对比一下另一款同级别的车,比如某合资+国产的年轻势力,明明价格差不多,但差在配置如:没有全景声场、后排没有专属冷暖箱,甚至连座椅调节都少了点。实操上,面对长途旅行,后排要是没有点豪车配置,体验会差不少。我就试想,这豪车五件套是不是光画龙点睛用的,真能留住用户?还是就为了个科技感?
咱们说说研发这事,朋友做供应链研发的,他总说每一次新车上市,都是一次拼供应的博弈。这我挺懂,就像我们买菜,拼的不是贵,就是新鲜。车里面用的零件,也都那么点心思:电池、电机、电子芯片。比如电池,东风用了自家马赫电混技术,听起来挺牛,但其实就是个升级版的混动套件,就像做饭用的调味料,调得好的,才会更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过一份东风公司内部的研发流程图。它告诉我,创新点不一定都来自前线设计,也许就潜伏在供应链里,像个隐藏的宝藏。比如那个组合电池系统,其实就是用几块电池拼出来,像搭乐高。问题是,拼得越复杂,风险越高。你说,怎么让那拼缝更稳?这就得靠研发团队的手工艺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心里琢磨,248公里的纯电续航,真的适合家庭日常吗?估算一下,用车家庭每天跑个二三十公里不成问题,周末偶尔长途休旅,偶尔需要电力供应,这个续航其实还可以。在城市的拥堵状态里,我估算百公里油耗不到2.4升,可能得给车主打个省油酱油,毕竟活在涨得厉害的当下。
你会不会疑惑,像这种全新技术的车,维修和维护方面是不是很麻烦?我问过几个维修工,他们说,电池包拆装繁琐,电子系统复杂,费时间,技术越新,出问题越难提前修复。那外放电功能,能用多久?大概200次左右,基本半年一次,也不算频繁。
说到制造,供链的事情其实挺像做菜:原料、调料都得新鲜、标准。东风国家补贴5500元+地方补贴估算加起来,也就是说,成本价压得挺紧。剩下的钱,可能都用于那些豪华五件套,比如后排大屏和环绕声。
人都说市场拼的是体验。我这次开L8,倒真觉得,试图在配置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是个难题。让一个家庭用车变得豪华而实用,不光是硬件的堆砌,还得考虑用户的心理,比如花的钱是不是值得、或者这个配置平时真用得上吗。
我旁边的朋友,司机,打趣说:这车除了看起来高大上,里里外外还真挺舒服的,要不然我怎么觉得买它的人,绝大多数还是看中那点‘未来感’的科技?但我还在想,如果没有那个‘豪华五件套’,是不是就弱了点?这就说到一个问题:科技感的眼球效应,到底是吸引人的主要因素,还是实用才是真的?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这车的L2级辅助驾驶,是不是未来的趋势?我觉得是,毕竟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但实际操作中,你也得像驾驶老手那样,随时准备接管。说白了,就像开车你得会抓方向盘,再复杂点,就是得懂那辅助怎么用到极致。
最后我悬念一下:你觉得,功能越多越好吗?还是说一辆车,能善用才是王道?车里那块环绕声会不会变成响而不实?毕竟,科技再好,用户体验才最重要。
其实我还没想过,如果明天有人告诉我,市面上能真正用得尽的智能混动车,只有那么几款。你相信吗?还是觉得,越用越觉得麻烦才是未来的路?车里那块驾驭未来的屏幕倒是真的吸引我,
倒是那次和销售聊起用了半年,觉得最满意的配置时,他说:其实用户最后都在使用后座娱乐和外放电流,没理由跟我说‘配置多’。这话让我觉得,配置再多,也不一定用得上,关键看能用多久。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说到这,我突然察觉: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被用出来的。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越用越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是什么。这个玩意儿,真难定义。
只是一点点猜测,也许——未来智能混动车会变成家庭的电池仓,车子就像个大充电宝。但我没细想过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也许,车子除了技术的事,还跟人的生活惯绑在一起吧。
这辆L8,我还在琢磨,那个车内空间、座椅舒适度,是真是假能留住心。你说,这个小细节——后排的座垫软硬度,谁又能看得出真正的体验吗?一块偏软的垫子,是不是让人就愿意多一直坐?我猜猜:大部分家庭车心里都在便捷与享受之间摇摆。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你还会去关注这些配置背后的用户心思吗?还是——没有那个耐心?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