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路虎揽胜极光加价20万仍一车难求,开上路虎就是“成功男人”的象征。
如今,发现运动版指导价38.83万,实际裸车价跌到18万左右,狂降20万却月销仅500多台。曾经的“豪车顶流”,为何沦落到“打骨折都没人要”?
一、面子崩了:从“英伦贵族”到“印度车”标签
路虎的崛起,靠的是“面子经济”。
揽胜的气场、极光的时尚,曾是中年男人彰显身份的硬通货。但国产化后,车尾的“奇瑞捷豹路虎”标志劝退了一众追求豪华感的消费者。
更致命的是,“印度车”的调侃不胫而走——尽管路虎并非印度生产,但被印度塔塔集团收购后,品牌滤镜碎得彻底。
面子崩了,路虎的“情绪价值”瞬间归零。毕竟,买豪车的人图的就是“贵且稀缺”,而降价和标签化让路虎成了“既不贵,也不酷”的尴尬存在。
二、产品拉垮:老气内饰、卡顿车机,拿什么和国产车比?
降价背后,是路虎产品力的全面掉队。以发现运动版为例:
内饰像“古董” :物理按键布局停留在10年前,车机卡顿到被车主吐槽“不如老年机”;
配置没诚意:极光L号称加长,但低配版连座椅加热都要选装,价格却对标BBA;
越野不实用:承载式车身限制了越野能力,而真去越野的人,一年也沾不了一次泥。
反观国产新势力,问界M7、理想L7等车型,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一应俱全,价格还更便宜。路虎的“硬派越野”卖点,在城市化用车需求面前,成了鸡肋。
三、口碑崩盘:修不好的路虎,召回30万辆仍甩锅
路虎的质量问题早已臭名昭著:
2015年央视3·15曝光极光变速箱缺陷,路虎却甩锅“车主驾驶不当”;
累计召回超30万辆车,电子故障、无故熄火等问题频发,“修不好的路虎”成了段子;
美国J.D. Power报告显示,路虎故障率常年垫底,百车故障数高达160个。
质量问题叠加售后傲慢,消费者用脚投票:“宁可买国产,也不碰路虎”。
四、市场变天:BBA降价围剿,新能源赛道彻底掉队
5年前,路虎还能靠“比BBA便宜”收割市场。如今形势逆转:
BBA价格跳水:宝马X3裸车不到30万,奥迪Q5L优惠10万起;
新能源碾压:小米SU7、理想L7等车型,颜值、智驾、续航全面领先,路虎的“油车老本”毫无还手之力;
品牌内耗:进口揽胜和卫士仍供不应求,但国产路虎降价伤透老车主,进一步撕裂品牌形象。
从加价神话到亏本甩卖,路虎的跌落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
豪车≠硬通货:消费者不再为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
产品才是王道:智能化、可靠性、用户体验缺一不可;
转型迫在眉睫:电动化进展缓慢(新能源车仅占销量11%),路虎若再不革新,恐成下一个诺基亚。
降价救不了路虎,能救它的,唯有放下身段,读懂新时代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