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欧洲的车展变得越来越像时尚秀。每年都能看到一些品牌带着新车,带着豪言,走上那块全球舞台。去年我还记得,某个小众品牌带了个未来座驾——其实就是个什么光能蜂巢嗡嗡车,结果现场粉丝都嗨了,也没谁认得出这到底是未来还是科幻片里的玩意。
这次慕尼黑车展一开,我就盯上了零跑。都说,零跑要出海了,品牌国际化的步伐明显提速。前几天我还跟个朋友聊天,他是做维修的,说:新车多了,配件也复杂。没错,零跑Lafa5刚亮相,感觉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线条个性,车尾那个人脸设计还挺抓眼球,可我在想——这车现场开起来,实际操控手感如何?
我翻了翻资料,估算一下,Lafa5的单车成本在10-15万左右(体感/估算,样本较少)。但你别说,里面用料倒比我想象的扎实。相比比亚迪、蔚来的同门系车,零跑这次明显走的是个性牌,颜值高,但底子又不能太差。
说到欧洲市场,很多国产品牌都想试试水温。早些年不少品牌都抱着走出去心思,但真落到实操层面,能真正攻占欧洲市场的屈指可数。比亚迪去年在挪威卖得不错,但也遇到不少说不清的问题:供应链瓶颈、售后服务迟缓,还夹杂点文化适应的拆东墙补西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零跑在欧洲的策略挺有意思。它在布局上,除了车型本身更符合欧洲消费者的审美,还在供应链上做出调整。比方说,车上的欧洲本土零件比重在逐步提升——就像街边的小面包店,用本地的原料,做出来的味道更合口味。
我有点迷糊,零跑要不要考虑欧洲的冷冻物流问题?毕竟,汽车零件在不同气候里的表现,可不像咱们日常买个菜那么简单。香料和面粉存放久了有差别,汽车零件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调校难度高的部分。
此刻我突然想起。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中国品牌在欧洲还差那么点火候?我觉得,除了品牌影响力,还在于研发展示的深度。对,也许是我太偏向生活比喻了,但研发那个事,像是做饭,调味料的比例得刚刚好。多放点细节,料理才出彩。
关于零跑这次在慕尼黑的亮相,我觉得还可以更动态点—就像我站在展台旁边,看着来来往往的欧洲买家,有些拿着平板研究参数,有些静静听销售介绍。刚才有个客户问:你们的续航有欧洲版本吗?我心里翻个白眼:一堆欧洲人,怎么都喜欢问续航?但我也知道,这就是市场的敏感点。所以,零跑这次强调了Lafa5的续航里程,说是在北欧地区跑一圈能跑到400-45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用的电池也是欧洲本土的供应商。是不是有人在背后为这个叫好?我猜,也可能只是因为太多品牌都在跟风,没人愿意落后。
我还问过身边一个销售:你觉得,欧洲客户最看重什么?他回答:品牌的诚意,售后服务,还有这个车是不是‘看得懂’。嗯,有市场就有需求,刚好我在想:这车里那些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开门感应几秒自动开关?到底对欧洲老爷爷奶奶有多用?我心里还嘀咕:这是货真价实的技术躺赢还是无用的智能秀?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欧洲消费者对安全和耐久的要求,远比我们国内高,好像他们每次试驾都像在踢足球:快、准、狠。零跑Lafa5在欧洲版上,有没有考虑到这些?我没细想过,不过估计研发团队在调校这些时,心里应该就像炒菜一样——不敢太放油,也不能太干。
我记得,曾听一位挂着技术总监标志的工程师说:软件成熟了,硬件也要跟上。那会我脑子里顿时浮现:软件这东西,像小时候玩手机游戏,BUG要修,玩法要优化,不能让人一按就扔手机窗外。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元素大概就三样:品质、体验、还得走心。而零跑走个性化路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公司曾经被技术宅绑架,也没在意欧洲消费者会喜欢哪样。
哦对,你有没有注意到,去年那会,很多新势力都在强调线控体验,比如说远程开关、预约启动、云端换件……都是在技术叠加。这就像我之前用同款手机不同版本,感觉差别不大,但一用就知道哪里多一层次。我猜,这次零跑是不是也在赘述那更智能的未来?大概是他们想做的,不止是个车,更像是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
但我还在纠结一个问题:欧洲消费者的心理(这点我很有成见),他们是不是更在乎信任二字?或者说,品牌够不够讲究。如果我问朋友,她大概会说:要是能像买咖啡豆一样,买个国产车还能保证味道稳定、品质可靠。——当然这话有点偏激,但换个角度想,国产车到欧洲,也许真就得像那个面包店一样,选料精致、味道纯正。
顺便说一句,一路走来,我身旁的修理工一直在摇头:新车充其量就是新潮货,真正能撑得住考验的,还得时间。对,他说得有理。事在人为,但我还是觉得,最后还是要靠那份耐用拷贝着坚持。
对了,临场小计算:一个月开一万公里,7元/升,油耗8L/百公里,粗算下来,燃油成本至少560块。想象一下,电车在欧洲的百公里电费刷盘点算,大概8-10元(体感/估算,又因地区不同变化大),掉包车的电费成本可以压到2-3元左右。这样一比,电动车的优势还能持续一道门槛。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零跑:是不是在欧洲用料上更精细?还是他们为了掩饰价格上的差距,把配置都堆到看得见的部分去了?或者,真的是为了迎合那个包容的欧洲市场,才在设计上更贴心?我心里问自己,这样的猜测是不是太片面了?也许还得看时间的检验。
(这段又突然没话说了)我都快忘了,这次展会上,哪个行业人物的一句国际化大话,是真心实意,还是只是在演绎一场市场秀?
我想,一辆车,要的也不只是出彩,更是惯。像我家门口那只养了十年的猫。每天早上推开门,它还是会瞪我一眼,逐渐拧成惯。或许,零跑在欧洲,也得有个惯的时间才能真正扎根。
你们觉得,那些走出去的国产车,能不能真学会待人如己?或者,最近我还在琢磨:欧洲人对车辆的直觉究竟是什么?
这真是一场长跑,我想知道,零跑能不能比我家那只猫坚持得再久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