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崭新的广汽昊铂HT,售价21.59万元,本应带着新车特有的“油墨香”来到林先生身边,却意外地裹挟着超过350次的充电记录,以及一连串的疑问。这桩发生在南京的购车纠纷,如同罗生门般,充斥着各执一词的陈述和扑朔迷离的真相。
林先生在购车前,曾反复跟销售确认车辆是否为展车,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甚至还有“从未充电”的承诺。可提车后不久,林先生却在车辆页面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359次充电记录。这巨大的落差,瞬间点燃了他的疑虑:自己心心念念的新车,难道竟是辆在展厅里“阅人无数”的展车?此刻,新车的喜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被欺骗的愤怒。
门店的解释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五一期间慢充桩检修,为了及时交付,才将车停在展厅用便携式充电桩补能;那三百多次充电记录,不过是充电枪故障或电压不稳导致的“无效充电”,对电池并无损害。可这解释在林先生看来却漏洞百出:狭小的展厅,如何容纳长时间停放充电的车辆?如果真是无效充电,为何电池健康度只有99%?他要求查看后台数据和监控视频,却被告知只能提供给警方。这更加深了他的怀疑,也让他对门店的解释充满 distrust。双方各执一词,真相如同雾里看花。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林先生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要么退车并赔偿损失,要么给予车价20%的赔偿。然而,门店提出的解决方案却让他难以接受:提供价值一万元的补偿,但前提是签署一份保密协议,不仅自己不能再提及此事,就连亲属朋友也不能讨论。这无疑是在试图“捂住”消费者的嘴巴,限制他们的言论自由。林先生断然拒绝了这种带有“封口费”性质的协议。
这起纠纷,不仅仅是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拉锯战,更折射出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些乱象。信息不对称、销售承诺不兑现、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林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网络上,类似的投诉屡见不鲜。比如,有些消费者反映新车续航里程与官方宣传严重不符,有些则遭遇了电池故障等问题。
回到林先生的案例,疑点依然重重:那三百多次充电记录究竟从何而来?车辆是否真的在展厅停放过?电池健康度99%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才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难道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商家的解释,甚至被“捂住”嘴巴吗?
这起“罗生门”事件,还在继续发酵。它提醒我们,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核对车辆信息,保留好相关证据。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消费环境。否则,谁又能保证,下一个“林先生”不会出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