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TE泰科电子与博威合金等打破汽车“铝代铜”技术魔咒
在中国,每卖出一辆新能源车,铜的需求量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据统计,一辆纯电动汽车对铜的消耗量高达60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三到四倍。然而,尴尬的是,我国铜资源储量仅占全球3%,每年铜材缺口高达80万吨。进口依赖叠加原材料价格飞涨,汽车行业正被“铜荒”和成本重压双重夹击。这让“以铝代铜”的方案被反复提及,毕竟铝储量丰富,价格不过铜的三分之一,论重量轻盈、论碳排放还低得多。可惜,算盘人人会打,难题却二十年来都没迈过去——被蠕变和电化学腐蚀卡住脖子,铝代铜始终是“爽文”里才存在的结局。
2025年,这一行业魔咒终于被打破。撬开困局的不是哪一个“超级工程师”,而是由TE泰科电子、博威合金、金发科技、Komax等产业链巨头抱团突围。你能想象吗?巨头们联手,终于在现实世界让“铝代铜”的故事落地。从低压铝芯载流线到整车关键节点,铝的春天来了。
今年4月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TE泰科电子宣布,其新一代低压铝芯载流线已搞定铝铜间的电化学腐蚀,连铝的蠕变难题也被干到接近铜的水平。预计此技术能为中国车每台减少铜材消耗10公斤、成本下降10%,大面积推广下二氧化碳减排可达85万吨,低压线束市场空间飙升至近500亿元。难怪业内反响巨大,十余家主流车企、超50家产业上下游领军企业相继汇聚。
但技术突破不是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TE副总裁孙晓光直言,多年的行业死结靠共创生态圈才得以攻破;博威合金副总裁孟祥鹏也坦言,这种级别的创新不是谁家的“一枝独秀”,而是材料、设备、数字研发等多点开花——“刀刃向内,生态多赢”。如果说此前企业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新方案则是从底层逻辑做起——材料创新、工艺升维、生态联合,缺一不可。
先从材料说起。从1系普通铝线因蠕变、6系铝线高温下机械强度骤降,看似是常规工艺的问题,本质上是“天花板”遇到头。TE和博威合金选择走“别人不走的路”,正向研发新型铝合金材料,历经六年探索。利用AI、知识图谱和30年数据积累,这支团队开发的原子级新型铝合金,在180℃高温下仍保持铜线级力学性能,300小时蠕变测试“微孔孤立无大连通”,基本杜绝安全隐患。而在数字制造和质量追溯能力上,博威合金同样不打折扣,质量与成本、绿色环保三线并进。
工艺创新也是关键。铜材做压接没问题,铝材用同样方式却电阻难控。行业传统就是“修修补补”,TE则索性推倒重来:引进焊接工艺替代压接,和Komax合作将设备焊接时间从10秒压缩到1秒以内。背后还有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环节保证,从材料到制造全流程同步保障新材料可靠性。
为什么非要“拉一大票人”共襄盛举?孙晓光并不讳言,单点突破很容易被局限在“小圈子”,现实问题太多,生态合作才能一一攻坚。只有头部材料商、用材方、制造、设备等领军者齐心,才能让方案落地并具备商业可行性。就像汽车不是只靠发动机说话,零部件件件少不了“抱团取暖”。这正是中国制造的速度与优势所在——产业协同,拿下国外二十年都没啃下的问题,用了仅仅两年。
“铝代铜”带来的,不止是成本和供应链的革命。铜荒、资源安全、碳排、绿色供应链……层层利益牵动。孟祥鹏坦言,哪怕单车收益暂时降低,碳减排和供应链安全才是企业长远竞争力。随着需求急速增长,材料领域的行业自律和技术自信同样重要,否则一旦出问题,责任追溯难、碳排放大,得不偿失。
技术的创新容易被模仿,但能把价值链串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护城河”。TE还没止步于低压铝芯,今年发布的FAKRA C Pro端子和铜包铝屏蔽高压线已经实现商用。全新端子不仅让ADAS安全裕量提升40%,铜包铝线还能帮助每辆车减重3.5公斤,年减排高达18万吨。这才是创新的真正价值:不仅抓住了材料革命的风口,还用“场景解决方案”彻底改变行业生态。
刀刃向内,主动革新,才能在全球激烈竞争中跳出来。不怕单车利润下滑,怕就怕原地踏步、与世界脱节。“铝代铜”最终不是某一家公司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行业的协奏曲。只有敢于联手、持续自我革命,才能把不可能写上现实清单。
从今天起,电动汽车不再为“铜荒”所困。技术的魔咒已破,剩下的考题,留给了脚踏实地的中国工业和那些愿意在刀刃上跳舞的勇者。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