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充电桩猛增,报装用电容量提升,车主充电体验改善

1734.8万个充电枪在全国像蘑菇一样蹭蹭冒出来,你还愁电车充不上电?这年头,连去小区遛弯都怕撞上充电桩,国家的步伐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话说,这事儿不光是数字大,还是实打实的变化。8月底的数据甩出来,国家能源局嘴一咧:同比增长53.5%。咋个说呢,去年你要是还为找个充电口满大街跑,今年怕是进个地下车库都能碰见一排“绿油油”。后备箱里再也不用藏着大号充电宝,电车主们的幸福感刷起来就像蜂窝煤,层层叠叠,往上飚。

全国充电桩猛增,报装用电容量提升,车主充电体验改善-有驾
全国充电桩猛增,报装用电容量提升,车主充电体验改善-有驾

怎么看这增速?公共充电枪431.6万个,私人充电枪1303.2万个。公共的功率也不掉价,一共达到1.96亿千瓦,平均每个45.48千瓦,动力杠杠的。还记得以前有些商场里的慢慢充,搂着电车睡一夜都不一定满,现在不一样了,快充桩越来越多,连小区大爷都懂得挑最大那个桩蹭免费电。

至于私人充电桩,增长更猛,连报装用电容量都送上了1.15亿千伏安。想在家门口自嗨?分分钟安排得明明白白。说到这里,不免得让人想起前几年“抢桩大战”,物业不管,邻居不让,现在谁还能拦得住?一波新政推动,江浙沪这头城市都贴着小广告:支持车主报装,冲都冲不住那热情。

回头看看8月26日那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跟能源局双双坐镇。局长王宏志讲起来也是点齐了重点,说“十四五”期间,我们建的充电网络能让全球车企看傻眼,每五辆车就有两个充电桩,这比抢厕所还方便。到了家门口就能充,出门也能找到桩,车主们不用再拿手机搜“附近哪有充电桩”,地图一打开,密密麻麻像牛皮癣,反倒挑花眼。谁料还能搞到全球最大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发电装机占比冲到60%——想要绿色环保,这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说到这儿,难免让人心里打鼓:这么多充电设施,是不是电网快要顶不住了?电动汽车这么多,有没有坑?以前总有人吐槽,电车太多,电不够用,夏天空调还没开呢,车都排不上队。如今,报装用电容量飙升,基础设施遍地开花,是不是基础真扎实了?你敢不敢把油车扔了全家都开电车?

全国充电桩猛增,报装用电容量提升,车主充电体验改善-有驾

其实,这背后是政策面的加码。前几年国家各地出台政策,各种补贴、优惠都整出来,不单车企吃饱了,连小区物业都赶紧凑热闹。城市和农村一道上阵,新建小区、改造老小区都得撑得起电力负荷,电线杆子换新,变压器升档。停车场里,老李家和王大姐都能抢个私人桩,用电无需再打报告,效率提上来了,老百姓用得顺心。

别忘了这场趋势是全球大势。国外车企费劲巴拉在欧洲推充电网络,结果一看中国的数据直接傻眼:这速度,和卷饼摊摊主抢生意一样快。公众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分布广得就像地摊经济,哪儿都能见着。谁还没拿手机刷过“我家楼下新桩上线”,邻居在群里互通有无,比比谁家最先装齐。

问题又来了:充电桩这么多,质量过得去吗?方便是一个方面,可靠性可是另一样。你要是赶上大热天充半天发现桩罢工,心里的火气能生扛回去。还有故障维护、价格透明,一桩多价这一茬儿可别出乱子。再说资源配置,用得上的桩和闲着的桩如何平衡,两极分化还是很明显。大城市拼速度,偏远乡村还不是遍地开花,城乡差距不能全靠数据填。

往深了聊,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其实是能源转型的缩影。中国目标很明确,“十四五”到“十五五”,不是只造车玩票,是要让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爬坡。用风用光发电,不再只靠煤大王,电力结构变得健康,是踩稳了绿色轨道。发电和用电两端都要同步扩容,车企、能源公司、用户三方联动,驱动这个大机器转起来。

有意思的是,这背后还牵扯到科技创新。主打“快充”“智能化”技术,桩和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不光是充电速度,配套服务也是拼面子。电价优惠、平台管控、手机APP扫码支付,一应俱全。以前觉得电动汽车是土豪的玩具,现在成了工薪阶层的日常。

现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普及,外人眼里像是“时代的跃迁”。你想开油车?来不及了,充电桩已经在路口等你。城市发展和环保政策挂钩,新能源车主搭车体验,和城市接轨速度犹如高铁进站,根本停不下来。

说说大家关心的问题吧,充电难会不会再来?如果有一天电动汽车像共享单车一样泛滥,倒是会不会变成“充电桩围城”?买车选桩,或许以后就是买房送桩,或者租房必备需附带充电位。你会为了方便变换城市选择,还是甘愿在小区门口扎根?每个人都能是参与者。

其实回头看看自己身边,朋友们下班后聊天不再是“油价又涨多少”,而是今天家门口的充电桩刷了多少度电,用了多少优惠券。日子变了样,科技和生活融合得谁都离不开。中国的充电网络,像一场全民参与的游戏,谁家主角就看谁抢得快。你怎么看待这1734.8万个充电桩的时代?是不是也想说说自己的充电体验?留言讨论,今天就把你那点心事抖一下。以后充电会怎样,大家一起琢磨琢磨,别光看热闹,参与进来才是王道。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