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的热度真是蹭蹭往上涨。一汽奥迪的执行副总李凤刚在一条短视频里,直接“开炮”了那些用消费级芯片的车企,他直言:“奥迪绝不会拿用户练手!”
说实话,这话听着还挺带劲的。但是,我在想,李总为啥会突然这么激动呢?
李凤刚这次可是也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了,在视频里,他详细讲了一遍车规级芯片和消费级芯片的区别,核心内容就四个字——天壤之别。
先说下区别,车规级芯片的工作温度要求-40℃到150℃,缺陷率低于1PPM,设计寿命超10年。而消费级芯片的工作温度则是0℃到70℃,缺陷率可以达到500PPM,设计寿命也就是3到5年。
所以看到这些数字,我都有点愣了。你想啊,消费级芯片允许每百万个中有500个出问题,而车规级芯片的缺陷率可是要求百万分之一。500:1的差距,谁都得心慌吧。
还有更别提温度差距了,手机偶尔发热,我都能接受,可是汽车中控台里的芯片如果在烈日下发热死机,那后果可不小。手机死机顶多重启一下,但车子死机,可能真的是要命悬于一线了。
所以虽然李凤刚没有明确点名,但我觉得大家都看得出来,这话是在“内涵”谁了吧,有些车刚上市就非常火,但它用的却是高通骁龙8 Gen 3芯片,这可替代了原本的车规级芯片。
但说到这场争论的根本,其实也就是安全和体验之间的博弈。车规级芯片的优势显而易见,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它能在-40℃到+150℃的环境下稳定运行,而且能通过各种国际认证。
而消费级芯片虽然算力很强,更新也很快快,用户体验也更好,特别是在智能座舱等非核心安全功能上,也许并不需要硬性要求车规级标准。
我个人觉得,这种技术分层应该要更好地去执行,也有专家指出,汽车内大约有1000多张芯片,可能并非所有芯片都需要满足车规级标准。对于那些关系到人身安全的部件,可以使用车规级芯片没问题,但非核心的功能,像娱乐系统、语音助手,我觉得不需要用那么严苛的标准。
李凤刚还提到,汽车的使用寿命通常长达10-15年,车子不坏芯片也不能坏。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觉得现实情况应该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的市场上,车主换车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年轻人,很多人三五年就换车了。这样一来,设计寿命十年的车规级芯片,真的有那么必要吗?反倒是那些体验更佳、性能更强的消费级芯片,可能更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
而且我还看到一些车主吐槽,说自己买的进口Q8,才用几年倒车影像就开始黑屏,3D影像质量也不好,车机互联还只支持苹果手机,华为手机投屏都不行。
像这种体验问题,虽然车规级芯片理论上应该更稳定,但实际使用起来,反而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相比之下,用消费级芯片的新势力车企,用户满意度却普遍较高。
再从更大的视角看,其实“车规级”与“消费级”芯片的争议一直存在,尤其是小米的YU7用了消费级的高通芯片之后,这个话题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最终,消费者到底要什么?是更高的安全性,还是更好的使用体验?是十年不坏的稳定,还是跟上时代的创新?我认为,答案不一定非此即彼。最好的方案其实是:核心安全功能用车规级芯片,其他功能用消费级芯片,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提升体验。
最后回到开头李凤刚的视频,言辞虽然犀利,但我觉得有个问题值得思考:究竟谁才是在“拿用户练手”?
是那些坚持用车规级芯片,但用户体验却往往落后十年的传统车企?还是那些敢于尝试新技术,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的新势力?
最终答案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但我认为,无论用什么芯片,都不能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同时也不能拿“安全”为借口拒绝创新。真正负责任的做法,应该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用户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造出既安全又好用的车,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