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万买个“装饰品”?小米SU7车主们怒了,联合要求退车!

说起最近汽车圈的热议话题,小米SU7肯定榜上有名。不过这次不是因为交付速度,而是因为一个价值不菲的选装件——那个号称能提升性能的碳纤维前舱盖,却让车主们发现它更像是个...昂贵的装饰品。这一下,不少车主感觉受到了“欺骗”,直接组团要求退车,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花4万买个“装饰品”?小米SU7车主们怒了,联合要求退车!-有驾

4.2万的“性能buff”变“样子货”?

回溯一下,小米在宣传SU7 Ultra这款高端型号时,对这个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可是寄予厚望,营销话术里充满了“空气动力学设计”、“高效导流”、“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减重增效”这些听起来就很“硬核”的词汇,甚至还提到内部结构都改了。很多人冲着这份“性能升级”的期待值,咬牙花这笔钱。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批拿到车的车主们可没闲着,一顿实测加拆解后发现,这哪儿是啥功能性配件啊?用鼓风机吹风道,纸巾纹丝不动;拆开一看,结构设计也跟宣传的功能性差远了,根本无法有效引导气流去散热或产生下压力。简而言之,这4.2万,很大程度上买了个“样子货”。这巨大的落差感,瞬间点燃了车主们的怒火。

花4万买个“装饰品”?小米SU7车主们怒了,联合要求退车!-有驾

小米的回应:改配等半年,补偿2000块?

面对潮水般的质疑和不满,小米官方也给出了回应,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对于还没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回铝合金盖子的选项,但代价是需要重新排队,等待周期可能长达惊人的30-40周!对于已经提车或锁定订单的车主,则象征性地补偿2万小米积分,折算下来也就2000块钱。

这两个方案,在车主们看来,简直是“打发叫花子”。要不就为你的问题承担巨大的等待时间,要不就接受和4.2万元选装费相比微不足道的补偿。等大半年再提车?那我的用车计划全乱了。4.2万的差价用2000块抹平?怎么算都亏到家了。难怪车主们觉得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花4万买个“装饰品”?小米SU7车主们怒了,联合要求退车!-有驾

集体维权:我们要的是退车!

于是,忍无可忍的车主们开始了集体的维权行动。据说已经有上百名准车主建立了维权群,大家目标一致:要求小米汽车无条件、无损失地退车。甚至有车主委托了律师,准备拿起法律武器。网络上流传的几十位车主联合发布的视频声明,晒订单、表诉求,更是把这场风波推向了公众视野的焦点。他们用实际行动表明:这钱,我们花得冤枉,这车,我们想退!

花4万买个“装饰品”?小米SU7车主们怒了,联合要求退车!-有驾

信任的裂痕与未来的考量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面对严重的舆论挑战了。此前的高速碰撞事故也引发了公众对其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接二连三的事件,无疑给小米汽车刚刚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蒙上了阴影,也让消费者的信任度面临严峻考验。花大价钱买车,买的是产品,更是信任和预期。当实际产品表现与高调的宣传不符时,消费者感受到的落差和被“忽悠”的感觉,是任何苍白的解释和微小的补偿难以弥补的。

花4万买个“装饰品”?小米SU7车主们怒了,联合要求退车!-有驾

这场“装饰品”风波,无疑是给小米汽车敲响了一记警钟:在市场宣传上,再多的“黑科技”和“极致性能”,最终都要接受用户的实际检验。过度承诺、信息含糊,只会透支品牌信誉。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如何妥善处理这次事件,给出真正有诚意、能让大多数车主接受的方案,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决定其未来能否重塑消费者信任的关键一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