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个事儿,我得跟大伙儿好好说道说道。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它透着一股子“真滋味”,一股子咱们普通人买车、用车、养车,乃至是“被引导买车”的真实感受。
我说的就是,最近网上流传着这么个说法:某个品牌,为了销量,那是“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
我一看,嘿!
这不就是咱们用车社老哥们儿日常聊天的那个味道吗?
好,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琢磨琢磨,这背后到底藏着啥“小心思”,又跟咱们的钱包、跟咱们的出行,到底有啥关系。
话说,这“说法”是怎么冒出来的?
据说,有人在某个汽车论坛上,发了个帖子,语气那叫一个“激动”。
帖子里说,他本来是想买个XX牌子的SUV,看中了它那“大空间”、“好模样”,结果一头扎进4S店,那销售顾问的嘴皮子,那叫一个“油滑”。
先是把车贬得有点不是滋味,说啥“这车小毛病多得像夏天的蚊子”,说“油耗高得能把钱包榨干”,说“保值率低得像过季的衣服”。
听得他那心头,那叫一个“七上八下”。
结果呢?
话锋一转,就开始推销另一款车,说是“优惠力度空前”,说“配置高得离谱”,“再不入手就真的要拍大腿了”。
这哥们儿当时就呆住了,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里,心想:这到底是要卖车,还是要“劝退”我啊?
您说,这情景,听着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咱们平时在小区里、在单位里,跟朋友们闲聊,是不是也经常抱怨:“哎,那谁家的车,销售顾问跟‘变色龙’似的,一会儿一个说法。”
这就是常见的“销售套路”了。
你想买A,他非得给你推B;你想买B,他可能又说A其实“更适合你”。
为啥?
说到底,就是“利益驱动”呗。
有些车,可能利润更高,有些车,可能库存积压,销售顾问为了能完成业绩,自然得“各显神通”。
不过,得给咱们用车社的同仁们说句实在话,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我接触过的很多销售顾问,那也是真心实意的,懂车、懂产品,给的建议也确实能帮到人。
但就像这“说法”里描绘的那样,总有那么几个,把“套路”玩得炉火纯青,把消费者当成了“待收割的庄稼”。
咱们就拿这“说法”里提到的SUV来举个例子。
假设这款车,它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油耗比同级别车型稍微高一点点,或者保值率没那么逆天。
这都不是“致命伤”,对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在于,销售顾问有没有把这些“不足”坦诚地告诉消费者,有没有帮消费者分析,这些“不足”对他的实际用车影响有多大。
你想啊,如果你是那种每天就通勤个十来公里,对油耗不太在意的人,那这点“小瑕疵”可能根本不算啥。
但如果你是那种天天跑长途,对油耗斤斤计较的人,那这个“小瑕疵”可能就成了“劝退”的理由。
一个好的销售顾问,就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帮他分析这些。
而不是像“说法”里说的那样,先把一堆“负面信息”砸过来,把消费者吓退,再赶紧推销另一款。
说到这里,这“说法”里提到的“优惠力度空前”、“配置高得离谱”的另一款车,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猜测,这很可能就是“利益点”了。
可能这款车,销售提成更高,或者厂家给的返利更多。
所以,销售顾问就使劲儿推。
你仔细想想,有没有哪个车,真的能做到“优惠力度空前”还“配置高得离谱”?
除非是厂家在“清库存”,或者这款车本身就存在一些“小问题”,厂家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促销”。
这就像咱们买菜,有时候菜贩子会跟你说:“这个西红柿,今天特价,便宜得很!”
你一看,确实便宜,但你得想想,这西红柿是不是放了好几天了,有点软了?
或者是不是因为个头小,所以便宜?
汽车销售也是一个道理。
那些听起来“好得离谱”的优惠,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那么,作为消费者,咱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 保持清醒的头脑。
别被销售顾问的“三寸不烂之舌”给忽悠了。
他们说啥,你都得带着“辨别的眼光”去听。
他们说“这车好”,你得问“好在哪里?”
;他们说“那车不好”,你得问“具体哪里不好?
对我的影响大不大?”
第二, 做足功课。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你在去4S店之前,至少得对你想要买的车型,以及同级别的竞品车型,有个大概的了解。
上网查查评测,看看车主口碑,了解一下它们的“技术参数”、“性能表现”、“油耗”、“保养费用”等等。
有了这些信息,你在跟销售顾问沟通的时候,就能“心中有数”。
第三, 多跑几家门店。
别就认准一家4S店。
去不同的店,跟不同的销售顾问聊聊。
你会发现,每个店的“优惠政策”、“促销活动”可能都不太一样。
这样,你就能找到最适合你的购车方案。
第四, 别怕“得罪”销售。
你是来买东西的,不是来“伺候”人的。
如果销售顾问的态度不好,或者总是忽悠你,你完全可以“换个销售”,甚至“换个店”。
你的钱,是你辛苦赚来的,你有权利选择一个让你舒心的购车体验。
咱们再深入聊聊,这“说法”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市场的一个侧面。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为了生存,得想方设法卖车。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既要“好模样”,又要“大空间”,还要“低油耗”、“强性能”,甚至还要“智能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不那么“厚道”的销售行为就容易出现。
当然,我得强调,这只是“一部分”销售人员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行业。
大多数的汽车从业者,还是兢兢业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
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跟我说,他买车的时候,遇到一个特别好的销售顾问。
那个销售顾问,不仅对车了如指掌,还能根据朋友的实际用车需求,给出非常专业的建议。
最后,朋友买了一款他本来没怎么考虑过的车,结果开了一段时间,发现特别满意。
这就像古人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遇到这样的销售,消费者自然会“倾其所有”。
这才是“专业”的力量,也是“真诚”的力量。
所以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普通人买车,息息相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咱们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套路”给忽悠了。
咱们得学会“辨别”,学会“选择”。
当然,我也想借此机会,呼吁一下各位车企的管理者们。
市场竞争是好事,但不能“无底线”。
如果为了追求短期销量,而牺牲了消费者的信任,那最终吃亏的,还是您自己。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口碑,对于一个品牌来说,那是“无价之宝”。
一旦没了口碑,再好的车,也卖不出去。
这事儿,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买车是个大事儿,得“货比三家”,得“理性消费”。
你别想着“捡便宜”,也别想着“一步到位”。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才是最重要的。
想想看,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这么被一些“套路”给“收割”了,你心里能舒服吗?
我反正是不舒服。
所以,今天把这事儿说出来,就是想让大家心里有个数,别再掉进同样的“坑”里。
你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咱们下次再聊点啥有意思的,你有什么想听的,也可以在评论区“说两句”。
毕竟,用车社的宗旨,就是跟大家伙儿一起,把这爱车这事儿,聊得“明白透彻”,聊得“舒心自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