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刘强东,这位中国电商巨头,今年就像开挂了一样,连续抛出了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大动作”:从亲自当骑手送外卖,到强势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一路火花带闪电般地颠覆了大家对京东的固有印象。这里头,藏着什么大招?是在电商、物流取得霸主地位后,他又找到了公司未来增长的“第二战场”吗?还是一次天才企业家化腐朽为神奇的豪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刘强东的“二次创业”,他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
先说最大的震撼——京东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偏偏刹住了不造车只卖车这一步。这话乍听起来像是玩文字游戏:要卖车却不造车,这跟当年的拼多多不是一样吗?问题就在这里,刘强东瞄准的可不是什么低价车市,而是直接冲击新能源车的痛点:服务和供应链。拿小鹏汽车合作的迪拜备件仓库项目为例,京东只用一招就让配件发货时间从20天缩短到了3天,相当于直接让“车主维修难”这个行业顽疾大变样,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企业是认真的。更惊人的是,连飞行汽车也看上了京东的服务能力,两家已达成售后合作协议。刘强东究竟凭什么从车企的血海厮杀里找到这个鲜有人注意的角落?他究竟还藏着什么牌?
要搞清楚刘强东这步棋的高明之处,咱得先聊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汽车行业特别看重售后?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看上去是个“香饽饽”,新能源车企如雨后春笋,但其中的竞争也如火如荼。大量制造车企涌入市场,导致价格战此起彼伏,40万的车硬是能砍到30万甚至更低。可细数下来,很多车企似乎都把心思花在“造”这个环节上,忽略了服务环节的种种痛点——车坏了,能及时修复吗?零件坏了,要不要等上大半个月?谁家可以真正提供方便、透明、高效的售后服务?:在生产线上难以分高下的年代,售后服务才是制胜法宝。
而在国内,如今新能源车主的最大痛点之一,就是去4S店维修与保养:预约难、配件贵、服务慢,体验极差。一位北方的朋友就抱怨过,他汽车的刹车片出了问题,可为了等一个小零件,他愣是把车扔在4S店里停了20天!而这些问题在国外,也从来不是什么罕事。这个时候,京东的大供应链网络成为了破局的绝佳利器:过去服务不到、送货慢的问题在这个强大的体系里可以轻松被打破,他们可以让汽车零配件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甚至做到精准配货到维修站,修车速度一下子提上来了,是不是爽得不得了?难怪这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愿意与京东合作了。
事情真的这么顺风顺水吗?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在京东高调宣布这几条重磅消息后,外界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这是刘强东力挽狂澜的绝地反击,是京东抓住了新能源时代的重要突破口;可也有人质疑,电商公司到底有什么资格来搞汽车售后?毕竟这比卖数码产品复杂多了!汽车涉及到的问题五花八门,小到技术标准,大到安全事故,你京东再厉害又能多快地打造出一张完整又高效的服务网?而更现实的问题是,海外的汽车售后市场根深蒂固,不是你扎个点,就能瞬间打破垄断的局面。
随着新能源车技术迅速迭代,五年后现在这些零配件还有人用吗?万一车型下市,你搭建的供应链岂不是要全盘报废?最多十年,可能现在大火的车型早已被淘汰,这行可不是谁都能吃得下的“蛋糕”。刘强东这是在一条战线拉得无比长的局里走得更远,还是一步危险的豪赌?也有人质疑,老刘是不是有点过于冒进了。本来你一个京东电商搞得好好的,物流领域都做到了世界领先,何苦再杀入这个竞争惨烈的车圈?
正当大家以为这背后只是刘强东“赶风口”的一次冲动冒险时,京东的深谋远虑却慢慢显露出来。我们往前翻一翻就会发现,刘强东的“不务正业”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迹可循的。疫情期间,京东物流高效运转,把“不破链”的承诺硬生生挺到了最后;就在那时候,他们完成了从“电商平台”到“供应链服务商”的转型。而站稳电商后又无声无息推出京东家电、京东小时达等服务,这样的打法,其实正是走向“全流程生态”的一个个铺垫。
如今战略汽车领域,他干脆不跟车企抢市场,而是直接与这些赛道中最优秀的企业深挖合作,搞十万级国民车的风声放出,那背后暗藏的极可能是深度绑定造车巨头的心思。从数据来半年内京东签下了小鹏、理想和比亚迪这三家行业巨头。更牛的是,同样是杀向汽车市场,京东不仅做“苦活”,甚至还给自己加了保险:零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底层能力才能让整盘大旗走得稳。对于一个名声响亮但能见度渐低的企业来说,这样的转型不仅是自救,更像是借势重生。
即便如此,京东进入车圈的步伐依然面临大挑战。第一,光是商业模式跑通就比想象中难得多。许多车企恐怕不愿意拱手将自己的商机交给他人,特别是小鹏这种原本还想自己搞售后服务生态的车企,和京东的合作关系真能长久稳定下去?有句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京东入局新能源市场,必然会引起传统车企和其他技术公司甚至跨国巨头的围剿,届时摩擦难以避免,走得是否顺畅还要另说。
国际化布局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京东在迪拜建的备件仓颇有噱头,但中东市场并不算一个人人艳羡的大蛋糕,毕竟新能源车的普及度相较中国还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也未能完全铺开。大家难免想问:如果所有车企都复制你的模式在海外建仓,京东的生意还能稳得住吗?
最重要的矛盾是,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作为车主的老百姓到底能对京东有多大的信心呢?你的车坏了,送到京东网络修配中心,零件是高效送到了,但维修人员技术不过关,售后的服务依然大打折扣,这是不是会让好感荡然无存?京东要挑战的是汽车行业种种“老大难”问题,它真有这样的决心和底气吗?
刘强东的“二次创业”确实亮点不少,但挑战也非常严峻。他能否让京东变身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后市场方?显然不能单靠嘴上功夫。老刘的“行事风格”确实让京东变成了电商领域的“守门人”,但在车辆这条跑道上,高效的物流够不够用?没有造车经验、维修可控性的短板,他能靠“输出服务”打败那些杀红了眼的车企吗?更跑偏一点来这又会不会只是转型期一场“故作清醒”的迷茫探索呢?
刘强东承诺的“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是理想,还是真能实现?你会信任一家电商企业为自己的爱车服务吗?如果京东真开始卖车维修,你会买单吗?欢迎留言吐槽,咱们掰扯掰扯这步棋到底妙不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