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行业内,大概有个感觉:如果你关注点不在价格和外观,很容易忽略安全隐患这事变得越来越直白。小米、丰田、斯巴鲁这几个品牌,最近斩断了不少不会出事的幻想。尤其小米这个新生力量,116,887辆车的召回通告听着挺吓人的,但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总有人在隐患和安全感之间跳舞。
我现在坐在车里,手还揉着方向盘。实际上,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那个召回清单里关于L2高速领航辅助的提醒,我就莫名焦虑。你说,自动驾驶辅助,啥时候真安全了?尤其是在速度快、复杂场景多的高速公路上。反正我身边人都说,提醒的场景其实比想象的多得多——比如突然有车插入,或雨天视线差—这两个条件,一结合就容易出错。估算一下,在这些召回车型中,小米的这款涉及超过一百万的潜在车主,能黑天白天遇到极端特殊场景的,比样本少但不代表少(估算/样本很少)可能有10-20%。这也算是我随便推算的,但要知道单一场景的风险比想象中大。
咱们讲真,汽车隐患其实都挺像点土豆——一看装好,就觉得无害,但一挖,才发现里头可能藏着一两只虫。这几天和修理厂的兄弟聊天,他说:你别看只是软件问题,改个程序可能就好,问题是,这事一出,车主反应的,不光是安全感受打折,更有信任崩塌的风险。确实。你或许会觉得,拨个软件,修个锅,就能万事大吉,但实际上,软件背后,是供应链博弈的复杂网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关于软件的安全和硬件的耐久,真的是两码事。一套软件更新可能让车瞬间变聪明,硬件没耐久,就像洗衣机用了五年才发现松了个螺丝。又或者说,车这个东西,其实硬件就像人身体,电加热器里面的耐久性不足,只有持续锻炼才能顶得住。耐用性的问题,和硬件供应链的稳定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
说到这,我会问:你觉得车厂会真的为安全花大价钱去改善那些硬件吗?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因为硬件改一改,一线供应链,成本升得快。就像拼拼图,硬件都可以调配,但拼出个安全线,未必划得够精准。
我刚才还翻了下相册,里面有个照片,是我朋友开的某款电动车。那天他戏谑说:不用真担心,软件升级一天就能搞定。可这不就暴露了一个盲点吗?软件倒是可以凭空开会改方案,但硬件问题,不能一句升级解决。你知道吗,像这次召回的空调控制单元,有的车修,换个芯片就行,但又怕零件供应不及时。你或许会问:这样修得快吗?(这段先按下不表)整个修理流程像极了我们做菜,材料不够新鲜,总得折衷,短时间内解决问题,长远看可能还是个坑。
对了,安全提醒我还想搞个反问:你会为了冲高速,特意跑去查一遍你的召回通知吗?我猜,很多人知道买车之后,都只会亮个车字,平时开起来感觉顺溜就阔以。可是所有这些召回通知,提醒我:嘿,别大意,隐患就在身边。
我心里还在琢磨,为什么品牌总盯着召回这个事?其实我猜,或许是因为——有人确实在背后琢磨怎么最少修、最多赚。你想啊,召回意味着要没收原料、调试、换配件,得花钱,还得影响销量。但这又是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我尽量补救,但不意味着我有多在意你的安全,你们懂我意思吧?
说到我不禁想:很多情况下,像这种软硬件结合的问题,不像我想的那么尖锐。车厂也很难做到每辆车都百分百完美,毕竟,用料、工艺,总归有人瑕疵。你觉得隐患有多大?我觉得比起过去单纯的机械故障,现在更像是软伤,容易被忽视。那天在加油站,有个开标志车的朋友说:车出点小问题,反正也修得快,修完后很放心。我心想:那你觉得他们修好后,会真正保证没再出问题吗?
如此一想,就算安全隐患不那么大,也值得多留个心眼。也许下一次,我会在起步前,看看车里有没有提醒一条龙。但你会买吗?还是会信任软件升级能搞定一切?我觉得,真正的安全,是留心身边的那点小细节——就像这次召回的水加热器,你能看出它潜在的隐患吗?到底什么样的细节,能告诉我们安全在你手中?
(二话不说,重回驾驶座,心里还在琢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