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蔚来智驾负责人樊昊阳闪电离职

2025 年 4 月,蔚来汽车自动驾驶领域迎来重磅人事变动 —— 智驾团队核心人物樊昊阳确认离职。这位曾被视为蔚来自动驾驶技术护城河的 "算法大神",在加盟四年后黯然退场,其背后折射出新能源车企在技术攻坚、团队管理与战略调整中的多重矛盾。

突发!蔚来智驾负责人樊昊阳闪电离职-有驾

一、技术大神的职业轨迹:从学霸到智驾领军人

樊昊阳的职业生涯堪称 "技术精英" 模板:北大数学系本科、威斯康星大学统计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先后在百度美研、Aurora 等企业积累自动驾驶算法经验,2021 年回国后加盟蔚来,担任自动驾驶规控算法团队负责人。作为蔚来端到端 planner 模型的核心开发者,他主导的技术方向曾被视为突破行业瓶颈的关键,甚至间接影响了理想汽车等竞争对手的技术路线。

业内人士评价,樊昊阳的技术分享常以 "深入浅出" 著称,其主导的算法优化方案多次提升蔚来自动驾驶系统的实时决策效率。然而,这位技术天才的离职,却为蔚来的智驾发展蒙上阴影。

二、离职背后的多重博弈:派系、管理与战略压力

樊昊阳的离开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派系生态失衡:据内部消息,其所属团队与蔚来内部强势派系 "魔门塔集团" 存在长期协作壁垒,在资源分配、技术路线话语权等方面矛盾突出。随着原协调角色的高管秦海龙离职,团队间的摩擦逐渐公开化,最终导致其业务被边缘化。

管理风格争议:技术背景的樊昊阳以 "强势推进技术路线" 著称,被部分同事认为 "管理成本较高"。在蔚来强调 "协同作战" 的组织文化中,这种风格加剧了跨部门协作的难度。

战略收缩压力:2025 年一季度,蔚来面临严峻的财务挑战 —— 主力车型销量低迷,新品牌乐道首月交付量仅 4820 辆(不足目标 1/4),年亏损扩大至 224 亿元。在此背景下,公司启动盈利计划,要求各业务线压缩投入、提升 ROI。自动驾驶作为长期投入型业务,其 "端到端" 技术路线的高研发成本与短期产出不足,成为调整焦点。

三、行业映射:技术人才的理想与现实困境

樊昊阳的经历并非个案,而是智能驾驶领域技术人才的普遍困境缩影:

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冲突:自动驾驶研发需要长期投入,但车企在资本市场压力下更关注短期业绩。当 "用数据训练模型" 的技术逻辑与 "用销量证明价值" 的商业逻辑碰撞时,技术团队往往处于被动。

派系文化与极客精神的对立:从百度 Apollo 到小鹏、蔚来,技术团队内耗常源于 "派系站队" 与 "资源争夺"。理想中的 "技术至上",在实际管理中常让位于组织平衡艺术。

转型期的人才去留难题:随着车企从 "烧钱扩张" 转向 "降本增效",非核心业务的技术团队首当其冲。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新势力车企自动驾驶岗位招聘量同比下降 35%,人才流动进入调整期。

四、蔚来的智驾困局:路线调整与团队重塑

樊昊阳离职后,蔚来已启动智驾团队拆分重组,其原负责的规控算法团队并入感知小组,技术路线转向 "轻量化模型 + 快速迭代"。这一调整被视为对市场压力的妥协 —— 蔚来需要在保持技术竞争力的同时,控制研发投入规模。

业内分析指出,此次变动可能影响蔚来 NT3.0 平台的推进节奏。原计划 2025 年量产的端到端智驾系统,或调整为 "多传感器融合 + 局部算法优化" 的折中方案。对于蔚来而言,如何在技术理想与生存现实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李斌团队面临的关键考验。

从特斯拉的 "影子模式" 到比亚迪的 "全栈自研",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从来不仅是技术算法的较量,更是组织效率与战略定力的比拼。樊昊阳的离职,为行业敲响警钟:当技术精英的理想主义遭遇企业的实用主义,或许只有建立更开放的协作生态、更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避免 "伤仲永" 式的人才悲剧。而这,可能比破解算法难题更为复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