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设计的真谛在于实用。”
要说汽车圈儿近来甚嚣尘上的话题,非隐藏式门把手莫属了。这玩意儿,甫一问世,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各路车企趋之若鹜,恨不得旗下车型尽皆配备。可结果呢?赏心悦目固然不假,但称心如意吗?恐怕不少人对此都心存疑虑。
说白了,就是工信部近期拟祭出杀手锏,计划推出一部强制性标准,对这些“黑科技”玩意儿严加管束。此消息一经披露,舆论场瞬间沸反盈天,各种吐槽、怨怼,可谓是甚嚣尘上。
这隐藏式门把手,说来也简单,无非是将车门把手藏匿起来,使车身外观更显流畅、更富科幻感。如今市面上花样迭出,有轻触即弹的,有整体伸出的,更有甚者,直接摒弃了物理把手,完全仰仗感应与按钮。设计可谓是巧夺天工,可真要付诸使用,那滋味着实令人难以言喻。
就拿我的老友阿强来说吧,前岁购置了一辆新能源车,就是冲着那股“科技范儿”去的。孰料寒冬腊月,塞北苦寒之地,气温骤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门把手竟径直冰封,任凭如何抠挖,也纹丝不动。大清早赶着去上班,愣是在车旁手忙脚乱半晌,最终还是靠滚水浇灌才得以化解。你道这叫什么事儿?
再来说个更令人胆战心惊的。前阵子,一则新闻报道,一辆电动汽车突遭意外,车身严重变形,门把手却无力弹出,车内人员受困其中,救援人员亦束手无策,迟迟无法找到开启之法,贻误了宝贵的救援时机。这可不是儿戏,危急关头,这玩意儿直接关乎性命攸关!
缘何这些车企都钟情于这些华而不实的设计呢?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内卷”。你搞个隐藏式门把手,我也要弄一个,甚至要搞得更炫酷、更别致。仿佛不这样,就显得自己不够“未来”、不够“潮”。但他们是否真正体察过用户的诉求与安全呢?恐怕未必尽然。
试想一下,设计这玩意儿,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让生活更加便捷。可如今呢?诸多设计,纯粹是为了博人眼球,为了制造话题,甚至不惜牺牲实用性与安全性。这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技创新是好事,但创新不能盲从,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诚如小鹏汽车的何小鹏所言,他们也在反躬自省,也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易开启”的门把手。长城汽车的魏建军亦坦言,这玩意儿存在“重量剧增、噪音扰人、碰撞断电无法开启”等弊端。这才是恪尽职守的态度。
此番工信部出手,并非意在钳制创新,而是要为创新划定一条底线,告诫车企,你们可以推陈出新,可以追求美观,但前提是,务必确保安全,务必保证在任何境况下,车门都能稳妥地开启。
细细想来,亦是如此,汽车这玩意儿,归根结底还是代步工具,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倘若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无以保障,那么再精妙的设计,也都是空中楼阁,都是虚妄的。
因此,这回征集意见,我个人觉得甚为可取。理应好好规整一番这些“黑科技”玩意儿,让它们回归实用,回归安全。归根结底,对于我们升斗小民而言,一辆安全可靠的座驾,胜过一切花哨的玩意儿。
末了,我想说,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不能脱离现实,不能为了创新而损及用户的权益。但愿车企们能够真正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设计出更多安全、实用、称心的产品,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未来感”与“科技感”。毕竟,车是用来驰骋的,不是用来陈列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