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销量大洗牌秦PLUS崛起

星愿2.28万辆的销量,吓人吧?一款纯电车,4月三周卖出2.28万辆,直接干掉了特斯拉Model Y、小鹏、蔚来这些“流量顶流”,稳稳坐上销量榜冠军。海鸥和宏光MINIEV这样的“老玩家”也只能甘拜下风,看着星愿一骑绝尘。这事搁几年前,谁信啊?特斯拉是纯电车的标杆,小鹏和蔚来也是靠圈粉年轻人起家的,而现在,这匹“黑马”怎么就突然爆发了?

但你冷静想想,这个销量真有那么可怕吗?真的是星愿突然逆天了,还是我们看到的数据,它本身就有点问题?行,我给你拆开讲讲,看看到底是星愿厉害,还是这个盘子有点猫腻。

纯电销量大洗牌秦PLUS崛起-有驾

先说销量。2.28万辆,光看数字确实大,但你得捋清楚它是怎么来的。星愿这款车主打的是低价位市场,号称“高性价比纯电”。根据市场公开的起售价估算,它的售价应该在6万到10万元之间,基本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再加上它刚上市,终端渠道肯定有冲量任务,优惠力度一大,消费者出手的意愿就特别强。所以,这个销量里,有一部分是靠价格打下来的,甚至可能还有经销商为了拿厂家返点提前囤货。这种“前期透支销量”的打法,不少车企都用过,尤其是抢市场份额的时候。

纯电销量大洗牌秦PLUS崛起-有驾

再看营收和利润。销量高不等于挣钱多,尤其是在纯电车这个卷到飞起的市场。像星愿这种低价位的纯电车,利润空间注定不会高。我们可以从同类竞品的大致毛利率推算——比如五菱宏光MINIEV,它的毛利率据估算大概在10%左右,甚至更低。而星愿为了抢市场,价格可能压得更低,毛利率有可能连个位数都不到。如果叠加上营销、渠道补贴、研发摊销这些费用,别说挣了,可能还真是亏的。

对比一下特斯拉。Model Y即使掉到销量榜第六,它的单车利润率依然高得吓人——今年前几个月,特斯拉全球的平均单车利润率还在15%以上。也就是说,卖一辆Model Y,赚的钱可能比星愿卖十辆还多。这就是高端品牌的底气:虽然销量波动,但利润稳得住。而星愿呢?它靠规模摊薄成本,但如果后续销量跟不上,或者原材料价格波动,亏损可能随时会冒出来。

纯电销量大洗牌秦PLUS崛起-有驾

那是不是可以说,星愿的销量是虚的?也不完全这么看。它的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纯电市场的消费升级,正好给了它切入的机会。过去几年,大家提到纯电车,基本想到的是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30万上下的“科技标杆”。但现在,10万元以下的纯电车市场需求突然爆发了。车企为什么盯上这个市场?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油车上牌限额、政策补贴变少,很多消费者发现,买一辆便宜的纯电车,成了最省钱的选择。而星愿正好踩中了这个点。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星愿的销量里,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来自三线、四线甚至更低级别的城市。这些地方用户对价格敏感,品牌认知度也没那么强,只要产品本身能跑、能充电、能省钱,销量自然不会差。所以,星愿看似一夜爆红,其实是打了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策略战,背后并不简单。

纯电销量大洗牌秦PLUS崛起-有驾

不过,这是不是意味着星愿能一直赢下去?也未必。低价位市场的特点是:忠诚度低,同质化高,竞争残酷。你今天靠价格赢了,明天可能就被别人用更低的价格打回去。而且,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低价纯电车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车企要么逼着自己“降本增效”,要么只能靠规模化求生存。这两条路都不好走,尤其是对那些资金链本来就紧张的车企而言。

对比一下其他玩家,思路一下就清楚了。比如,比亚迪的“海鸥”,它也是走低价路线,但因为背靠整个比亚迪的大体系,技术、供应链这些方面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抗风险能力也高。再比如五菱宏光MINIEV,虽然利润低,但胜在稳,销量每年都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基数。而那些新势力车企,比如小鹏、蔚来,它们虽然短期内销量不如星愿,但长期看,它们的品牌溢价能力更强,用户黏性也高。也就是说,星愿虽然现在风光,但它的未来,还是要看能不能在“低价内卷”里活下去。

纯电销量大洗牌秦PLUS崛起-有驾

总结一下吧。星愿的销量看着吓人,但它并不是一匹“无敌黑马”,更多的是踩中了市场的某个风口,再加上一些渠道和价格优势,短期内冲高了销量。而它接下来的路,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继续走低价策略,还是逐步向更高端的市场渗透。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所以,别光盯着那2.28万辆的销量数字看,真正要紧的,是看它后续怎么走。数据吓人不假,但拆开来看,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