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M817一小时破万台订单,智能越野这就把合资豪车按地上摩擦了?

开场别太官方——你去越野群里问一句“要不要买猛士M817?”,马上能听到两种声音:一边是“华为+猛士,这价格我怕是要下单”,另一边是“别被宣传带跑了,真能行吗?”。这就说明一个事儿:消费者既看硬件也看可信度。今天我不讲华丽词藻,只讲几个你关心的点和场景感受,看看这辆声势浩大的“智能越野”到底值不值得你掏钱。

猛士M817一小时破万台订单,智能越野这就把合资豪车按地上摩擦了?-有驾
图片

先说外观和尺寸,这车看一眼就是要打破你对传统越野的印象。线条硬朗但不呆板,前脸更像个带科技感的“铁面人”,车身高度和离地间隙都偏向实战派,看到数据你可能会点头:333mm最小离地间隙、最大涉水深度900mm,这意味着在泥地、浅河滩这些场景你能少许多担心。5.1米的车长配合后轮20°转向,让城市掉头和山路单轨通过都不再像以前那么折磨人——换句话说,这车既能在城市里有体面表现,也确实准备好了出去干活儿的能力。

猛士M817一小时破万台订单,智能越野这就把合资豪车按地上摩擦了?-有驾
图片

进到车内,座舱的触感和配置让人感觉这是高端越野里的一次“奢侈化改造”。多块大屏、鸿蒙座舱带来的交互流畅度你能立刻感受到:语音分区、分屏、一键场景切换这些,平时通勤能省心,长途露营也少了不少琐事。座椅包裹性和视野设计偏向舒适性和实用性并重,后排空间对于带着家人的越野出游来说并不将就。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就是你不用再在“豪华舒适”和“硬派耐操”之间二选一,这车试图把两头都抓住。

猛士M817一小时破万台订单,智能越野这就把合资豪车按地上摩擦了?-有驾
图片

动力与续航是衡量越野车能不能“跑远跑硬”的关键。猛士M817那套2挡纵置11模PHEV架构,数据上看是个猛货:505kW综合功率、848N·m扭矩,0—100公里5.2秒的加速把“重装越野”从笨重变成了可控的暴力输出。更重要的是CLTC综合续航号称1300km,这对长期穿越或自驾游场景是个实际利好——你能感觉到的不只是动力感受,还有减少充电/加油焦虑的自由。实际使用中,油电切换和再生制动的策略会决定你在越野路上的续航友好度,这点要看后续用户长期口碑。

“智能”是这台车最容易被拿出来吹也最该被严肃看待的地方。带华为乾崑ADS 4、192线激光雷达加27颗传感器的感知组合,不是为了炫传感器数量,而是为了在复杂场景少出错:城市拥堵的低速跟车、跨城高速的长时间领航、以及一些半结构化越野路线的路径预测。你能感受到的效果应该是“驾驶疲劳感明显降低”,但别把它想成全自动越野老司机替代品——在极端沙暴或深涉水等不可预测环境,人还是要在场。还有一点,车云和鲸鳍通信在弱网环境的表现,直接影响你在偏远地区的地图、OTA和远程救援体验。

再说价格与竞争策略——31.99万元的起步价,对标对象并不是便宜车型,而是那些长期靠品牌溢价的合资豪华越野。这个价位把“全栈华为智能+硬派底盘+较高安全认证”放进相对可接受的门槛里,这会让一部分原先准备买陆巡或牧马人的消费者产生迁移倾向。对用户意味着性价比的重新衡量:你花更少的钱,能拿到更聪明的车,但同时也要承担新势力在品牌耐久度和二手残值上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说,它的定价是钩子,也是考验你是否愿意押注国产崛起的试金石。

猛士M817一小时破万台订单,智能越野这就把合资豪车按地上摩擦了?-有驾
图片

安全与“专家认证”是这次猛士M817能喊出“一小时破万订单”说法时背后的重要支撑。NESTA电池六维认证、TOP Safety、Super Crash这些名字听起来很厉害,它们的实际意义在于:在碰撞场景、电池热失控等极端工况下,工程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是多了一层放心——在你带着家人翻山越岭时,发生事情的概率和后果被工程师们想得更周全了。不过认证并不等于完美,真实世界里零部件寿命、维修网络和资料透明度,才是决定长期使用体验的变量。

猛士M817一小时破万台订单,智能越野这就把合资豪车按地上摩擦了?-有驾
图片

最后说几个潜在争议点:一是“一小时破万”的数字口径一直有不同口径报道,媒体传播大于事实的可能性存在;二是华为“全栈”加持很吸睛,但也会带来软件生态依赖与后续服务绑定的问题——你买的不只是车,也是一个长期的软件关系;三是越野车的保养和维修成本、越野零件可替代性,这些在早期用户中会被不断放大。对你来说,买它意味着参与一个新的玩法,同时也要接受未知的维修和运营成本。

结尾并不总结结论:猛士M817把很多看起来矛盾的东西放到一台车上——价格相对友好、智能堆得足够多、越野能力也不凑数。它能否长期把合资豪车按在地上摩擦?短期市场反馈和认证给了它强烈的起点,但长期看的是用户的复购率、二手市场和售后生态。你觉得,这样一辆“既能炫技又能上路”的越野车,最适合什么样的人去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