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150亿新能源车企涅槃还是沉沦

最近有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就说新能源车企吧,有一家国内头部新势力,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净亏了近150亿元。150亿!这可不是营收,是亏损。你没看错,三个季度,平均每个月亏16.7个亿。而更让人咋舌的是,这家公司还不是“卖不出去车”的——它的销量在国内新能源车企里可以排进前五,单月销量甚至能破万台。

这事一公布,朋友圈瞬间被刷屏了,吐槽、分析、唱衰的声音满天飞。有的说“新能源泡沫要破了”,“再这么烧钱迟早倒闭”;还有的说“交付量这么高都还能亏成这样,这行业根本没法玩”;更狠的直接断言这是“汽车行业的共享单车化”,看起来人多势众,其实全在赔本赚吆喝。不得不说,150亿这个数字确实有点吓人。但我们冷静下来,先别急着跟着喊“完了完了,这家车企要死了”。亏损这个事儿,往往没那么简单。尤其是新能源车这个赛道,它本来就不是一个“你卖得多就能赚钱”的活儿。

亏损150亿新能源车企涅槃还是沉沦-有驾

我们得一步步拆开来看,掰清楚这个“吓人”的数据到底咋来的。

一、销量和亏损,看起来毫无逻辑?

先看销量,这家车企一季度卖了3万多台,二季度涨到了4万台,三季度又接近5万台。全年估计能冲到15万台以上,听起来像是个不错的成绩。而且它的车单价不低,基本都在30万元以上,算下来全年营收大概率会在400亿上下。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一边卖得挺好,一边还亏得这么狠?

答案就在成本里。新能源车跟传统燃油车最大的不同,就是前期投入太高了。造车的账本不是简单的“车卖出去赚多少钱”,它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整个链条上的成本压力比你想象得要大得多。尤其是高端新能源车,研发费用、生产工艺成本都是大头。

亏损150亿新能源车企涅槃还是沉沦-有驾

以这家公司为例,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就接近70亿元,基本是它营收的五分之一。而且这还只是账面上看得见的直接投入,很多战略性支出,比如新技术的布局、供应链生态的扩建、智能系统的迭代,都会摊薄利润,让账面看起来更加“难看”。

再看毛利率。这家企业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甚至有几个季度是负的。换句话说,它造一台车的成本比卖出去的价格还高。这是不是意味着这家车企在“赔本赚吆喝”?也不完全是。它的负毛利率更多是因为规模效应还没起来。新能源车的生产成本不光跟材料、工艺有关,还跟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生产规模密切相关。你造得越多,成本摊得越低。现在它的年销量刚刚上一个台阶,还没到能完全摊平成本的“甜蜜点”。这时候负毛利率其实很常见,新势力的通病,别家也跑不掉。

二、同行也亏,亏得还不轻

其实,不光这一家新势力亏,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里,大多数企业都还在亏损中。哪怕是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头部玩家,也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全面盈利。蔚来的亏损几乎年年创新高,小鹏虽然稍有收窄,但依然有不小的窟窿,只有理想稍微“好看”一些,但也是靠极高的单车毛利和极度控制成本才勉强维持住的。

亏损150亿新能源车企涅槃还是沉沦-有驾

那传统车企呢?它们是不是“笑而不语”?也不完全是。华为问界、广汽埃安这些后来者,虽然销量增长迅猛,但它们在新能源产品线上的研发投入同样巨大,很多时候也是靠传统燃油车业务的利润在“补贴”新能源。甚至连特斯拉这样的“老大哥”,也在几年前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亏损期。它的规模化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才是让它后来实现稳定盈利的关键。

换句话说,亏损并不是谁家的“独特问题”,而是行业的通病。这条赛道上,短期内大概率是“比谁亏得更值”,而不是“谁能马上赚钱”。

三、亏损背后,是战略还是无奈?

亏钱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它是“乱花钱”还是“有章法”。

亏损150亿新能源车企涅槃还是沉沦-有驾

以这家车企为例,虽然账面上看它亏了150亿,但它的资金结构其实并不危险。它手里还有充足的现金储备,有稳定的融资渠道,短期内并没有“活不下去”的风险。而且它的亏损不是“烧”在花里胡哨的事情上,而是集中在研发、供应链优化、用户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核心领域。这些领域,都是新能源车企必须深耕的方向,谁敢不投,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有人可能会问,万一投了也没用呢?确实,新能源车的竞争激烈程度,比任何时候都更凶险。市场不会给每一家企业足够多的时间。但对这些企业来说,不投是稳死,投了才有可能活。亏损在一定程度上,是它们抢占先机必须付出的代价。

四、看数字,更要看方向

最后我们回到那个“150亿”的亏损数字。这个数字看起来吓人,但我们不能只看亏损的绝对值,而要看亏损的结构,亏在哪儿,为了什么亏。

亏损150亿新能源车企涅槃还是沉沦-有驾

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像是在打一场持久战。一边要追求销量的增长,一边要优化成本,同时还得保持足够的现金流和技术领先,这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像特斯拉,从亏损到盈利花了十年时间;国产新势力们或许没特斯拉那么长的时间窗口,但它们的打法也更灵活。

所以,亏损不一定是坏事,但亏得明不明白、亏得是不是有效率,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避免亏损,而是用亏损换来未来的增长和竞争力。如果能熬过这段“烧钱期”,等到规模效应、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盈利也只是时间问题。

150亿看起来很吓人,但它背后的故事,其实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必经之路。一家企业能不能活下去,关乎它的战略、执行力、市场节奏,而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想看懂这个行业,看数字,更要看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